《新凤霞回忆录》后记·原文及赏析

可怜①的凤霞于1975年突患重病, 不能动转, 送医院抢救。不幸的是, 医院当时把她所患的“脑血栓”误诊为“脑溢血”, 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以致形成至今未能痊愈的左肢行动不便的后遗症。在3年之后,一次脑血管造影检查时才得到确诊, 而现在患病已进入第5个年头了。

和我相识的某一些女同志那样,凤霞对待生活心胸不够开阔,想不开, 爱后悔。常常说:我不该这样, 不该那样……得病的这4年多以来,更爱说: “假如我没病的话,我……”尤其在看戏的时候, 看见同时代的小朋友、老伙伴仍旧活跃在舞台上的时候,就受不了,就难受得要命,若不是我或孩子们在一边打岔、说笑话、扯开或是转移她的注意力,她便会流下泪来,活像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这尤其是晚上坐在屋里看电视的时候。

熟悉凤霞的人都能理解她此刻的心情,她从来就是个一刻也不能闲着的人。在她的回忆录里面,有很多的篇幅是写她幼小时在家里、在师傅家里、在前台后台、在工厂、在种种不同的场合里干各种劳动活的情况。在劳动上,她是个真正的多面手。除去她的本职工作演戏本身就是十分繁重的劳动之外,她会做饭、做各种面食、烧菜——能为她喜欢的客人亲手烧出整桌的筵席;能裁剪、缝制衣服,从中装的丝棉袄到西装的外衣裤以至衬衫。又能织各式各样的毛衣, 多少年来我和孩子们以及她自己身上穿的毛衣大都是她一针一线织出来的……

她从七八岁起, 在戏班里演小孩戏、配角戏,从十三四岁开始演主角戏。旧社会的小评剧班一年演到头,除掉春节前的几天封箱之外,从来也不休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全国解放后的1951年,星期天还要加演日场, 甚至在台上吐了血还满不在乎地继续演戏。

难以设想,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在黑暗的旧社会受尽苦难的评剧演员新凤霞,从1966年开始竟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不演戏可干什么呢?她在深达十几米的地下挖了6年防空洞……

当然,若从1957年算起,她承受的折磨远远不止于此。即使是挖这6年防空洞的时节,我看她也还是安心和愉快的,没有感觉太大的痛苦。每天晚上回家, 高高兴兴地提着买回来的蔬菜,进厨房做晚饭; 因为这比前几年关在单位里不准回家, 和后来自己可以回家了,而丈夫又一连几年不许回家、乃至生了重病进医院动手术也不许通知家里可又强多了。

风霞写的文章将收聚成册, 并将出版《回忆录》 了,这在我们家里说来可不是一桩小事。这使我回想起23年以前, 时间是1957年6月14日, 《人民日报》第8版发表了她的第一篇习作,题目叫做:《过年》。文末有一段《编者附记》,说:

评剧名演员新凤霞,解放后开始学文化,去年已读完了初中课程。最近,她在休息中练习作文,写了一些生活回忆。这里登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这以后的第5天, 即6月19日, 凤霞写的第二篇文章《姑妈》仍在《人民日报》第8版发表。可能那时编辑准备发表的还不仅这两篇文章……但是谁都记得,这时开始了一个叫做“反右派”的政治运动,我是首当其冲的受到批判者,跟着就株连及于妻子。情况迅速恶化, 凤霞的写作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便被扼杀了。

凤霞从来不让她的手闲着,也表现在她的“写作”上;文章不写了,丈夫去了极北的边荒。这时尊敬的前辈老舍先生对她十分关心地嘱咐着: “你给祖光多写点信, 写信也是练习文化,像作文一样, 多写,祖光看了高兴……”因此,我在北大荒的3年,收到过妻子无数的来信,有时会一天收到好几封信。但是这所有的家信, 在后来的又一场10年灾难当中,全部被抄个净光了。

凤霞不怕劳动,劳动从来就是她的本色,她也从来没有被劳动压倒过。既然不准演戏,甚至不许写信;毋宁说,劳动能使自己得到寄托,得到愉快。但是,更大的不幸袭来,一次新的迫害使她病倒,竟致连劳动而不可得了。

但是在不幸之中也有大幸。凤霞病在左肢, 左手左脚举动不便,可是右半侧还依然是健康的。头脑十分清楚, 口齿也照旧那么伶俐;所以她还能说, 还能唱, 用这个来教学生。还有一部分时间用于针灸和按摩医生的治疗以及散步, 作为恢复肢体的活动锻炼。此外,她还画国画,画梅花、藤萝、南瓜和桃子……然而还有更多的时间怎样安排呢?我对凤霞说: “写文章吧。像你当年学文化交作业那样, 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

凤霞听我的话,提笔就写, 写得这么多,这么快,她的思路就像一股从山顶倒泻下来的湍急的清泉, 不停地流呵流……写得最多的一天我约略计算了一下字数, 约一万字左右。我从事写作超过了40年,也从来没有一天写过这么多!

凤霞的文化其实不到中学程度。加上她粗心, 不细致, 识字也不多;因此每篇文章当中都有大量的错别字, 同音或近似音的假借字,甚至有她自己随手创造出来的十分潦草的只有我才能认识的字;也有重复繁琐的、需要猜测才能辨识的字和句子以及用画来代替的字……但是可贵的是她的深挚朴实的感情,对我说来是闻所未闻的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这都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她的写作范围极其广泛。写她的家庭,她的童年,她的学艺和卖艺生涯、演戏经验,她的同台演戏的伙伴, 一些渺小的小人物和当代的著名艺人,贪婪的戏园老板、财主、恶霸, 写旧社会,也写新社会, 写地狱的黑暗, 写友谊、良心和反抗, 有血和泪,也有衷心的欢笑……但是由于她写的都只限于她个人的经历,每一篇文章都是她个人的亲身感受。所以也可以说,她的写作范围又是极其狭窄的。

值得感谢的是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以及《海洋文艺》从两年以前便开始连续发表凤霞的文章。那时候虽然万恶的“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了, 但是还不能设想我们国内的报纸和杂志会发表这样的文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凤霞的文章是先给香港读者留下印象然后再引起国内杂志和报纸的注意的。近一年来,凤霞的文章在我们自己的报纸杂志上也不断地发表了,这对凤霞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力量。对我来说, 读了凤霞的大量文章之后, 才使我知道她的50年生活经历是这样曲折、这样复杂、这样丰富多彩、这样充满了酸甜苦辣。1978年末我写了一个话剧本《闯江湖》就全是采用凤霞提供的素材。使我和许多看过这个剧本的朋友们都感觉到,把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评剧艺人的血泪史用文字记录下来是有意义的。

香港三联书店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将分别同时出版《新凤霞回忆录》,这是凤霞写出的回忆文章的一部分。她还将继续写下去,她脑子里留下的素材好像永远也写不完。

我和凤霞共同生活了约近30年, 其间曾被强迫离开约8年。但是,使我更多地了解她,却是在读了她所写的这些文章之后,使我认识了我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一个新的天地, 并且常常使我感动落泪。凤霞是在受侮辱被损害的贫民窟里长大的,但是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坚贞,有骨气;在旧社会这样,在新社会也是这样。同样是我所崇敬的老舍先生在1961年我从风雪三年的北大荒回到北京时和舒师母一起对我说道:“凤霞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她的心是金子做的。”凤霞告诉过我,她小时候非常热爱和佩服的一位正直的弹弦子的老艺人瞎大爷常给她和一群同年龄的孩子们讲古说书,讲忠臣义士、烈夫贞妇,告诉孩子们:“男学关云长,女学王宝钏。”当然,这是过了时的封建道德, 可是忠实的凤霞却就是这么做的。凤霞常对我说: “你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我。常言道: 当面教子, 背后教妻。”而现在,疾风知劲草, 由于经过了严峻的考验,事实昭昭在人耳目,我得以无所顾忌地“当众夸妻” 了。

凤霞的一生过来不易, 受过贫穷,受过冻饿,受过说不尽的欺侮折磨,但是她都能禁受,在最强大的压力和打击面前没有屈服,没有讨饶,没有流泪。然而她却受不得哀怜和同情,常常在人家安慰和怜惜她的时候便哭起来了。我想,经过了这10年灾难的同志们将都会理解和体验过这样的感情。而现在, 噩梦一般的生活终于过去,我们应当高兴,像我们的老朋友画家丁聪告诉我的: “我给凤霞画插图,就是为了让她高兴。”他画的那一幅幅生动有趣、意味深长的插图,又岂止是使我们高兴而已。像诗人艾青对我说的: “给别人写序我实在没有时间,可是给凤霞写序我不能拒绝……”当高瑛夫人把艾青的序文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读着读着,流下感激的眼泪。这样, 书店给这个识字不多、文化不高的民间艺人新凤霞出版这样一本《回忆录》, 即使本来没有为了使她高兴的原因, 但却真是会使她高兴,也使许多关心她的人高兴的。

最后我要提一下“关心她的人”。凤霞从1966年被迫离开舞台,后来又因病不能登台, 至今已经14年之久。但是多情的观众没有忘记他们心爱的演员,从1976年到现在的4年当中, 有无以数计的不相识者通过来信、登门来访、寄赠药品和其他礼品、食物, 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对病人的深切关怀。尤其是近两年来她的两部影片《刘巧儿》和《花为媒》在全国重新放映,收到的观众来信就更多了,使病中的凤霞如同生活在坦荡的春风和温暖的海洋里一样。对这么多热情洋溢的来信是难以一一答复的,但对病人来说,这种珍贵的同情和友谊,可是最大的鼓舞。因此,这本《新凤霞回忆录》的出版也应是作为这个病人、一个最知道感恩的病人对无数的关心者的答谢吧!

(《新凤霞回忆录》,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原注

 ①在我们的家庭里,避讳“可怜”这两个字。凤霞的自尊心特别强, 尤其是在得病之后,她曾对我说:“假如你是在可怜我,你就给我走开!”我对她说:“你别多心。你会好的。我把你看作一个体操运动员,在一场竞赛当中受了伤;只不过伤势重了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痊愈之后你还会登上舞台的。”事实上不止一个医生也是这么说的,并且是信心百倍地为她进行治疗的。

赏析 

这是一篇十分感人、写得很有特色的后记。

新凤霞是我国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13岁时主演《打狗劝夫》正式登台,14岁时主演《三笑点秋香》,轰动了剧坛。她广泛吸收兄弟剧种的精华,丰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全国解放初期,她演出表现新生活的《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剧,受到热烈欢迎。她在中国评剧院期间,大胆创造,形成了自己清新甜润、玲珑委婉、刚柔相济、吐字清晰、韵味浓厚、旋律优美的“新”派唱腔,风靡全国评剧界。她主演的《刘巧儿》、《花为媒》被拍成电影,极受好评。这样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残,失去登台表演的机会,她只好在家培养青年演员,同时著书做画。《新凤霞回忆录》就是她写出来出版的第一本书。吴祖光义不容辞又是非常动情地为这本书写下了这篇后记。

作为新凤霞的丈夫,吴祖光在这篇后记里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缘起、艰难著述的经过, 以及作者写书时的心态。对于这些,吴祖光自是最了解实情的人,由他写后记自然也是最恰当的人选。这不仅因为吴祖光最了解新凤霞,在她因不能登台演出陷于苦闷的时候,是吴祖光鼓励她写作,让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令吴祖光十分惊讶的是,新凤霞提笔就写,写得这么多,这么快,她的思路像从山顶倒泻下来的清泉,不停地流呵流,写得最多的一天竟写了上万字,而且有写不完的生活积累。这令吴祖光这位写作了四十多年的作家也赞叹不已,禁不住“当众夸妻”了。

新凤霞尽管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写作时用了许错别字、假借字以及别人不能识别的字,实在写不出字时还只好用图画来代替,但她的写作很有特色。“可贵的是她的深挚朴实的感情,对我说来是闻所未闻的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这都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吴祖光惊叹:她的生活是这样曲折、这样复杂、这样丰富多彩,这样充满了酸甜苦辣……

从这篇后记中,我们看到新凤霞写这本书竟得到了那么多的热心人的支持与帮助。吴祖光在写书过程中付出的心力不用说了。画家丁聪为她的书画插图,还友爱地说:“我给凤霞画插图,就是为了让她高兴。”诗人艾青已经很少为别人写序跋了,但对新凤霞是个例外,特意为这本书写了序文。香港、内地两家出版社的编辑也给予很大的支持。

全国无数的观众,一直关怀着新凤霞,给她写的书信一封接一封,有的登门来访,有的寄赠药品和食物,对这位著名表演艺术家,表示了无限的关怀和爱护。这么多的信件自然是无法一一作复的。吴祖光的这篇后记最后点到,这本书的出版,也是这位病人、这位最知道感恩的病人对无数关心者的答谢。这是点睛之举,不容小看这句话,它表明了这位艺术家与千万个观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