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最后的遗教》原文及赏析

[印度]释迦牟尼

当我们的心被邪恶引诱,被欲望俘虏时,我们应当予以抑止。不要随心,应做心的主人。

【演讲词】

弟子们,你们各应以自己为灯明,以自己为归依处,不要依赖他人。应以法为灯明,为归依处,不可归依他教。

观看自身的污秽不净而不贪著,应知苦、乐皆是苦的原因而不沉醉,观察自心无我而不迷惑。如此,能不贪、不醉、不惑,则能断除一切苦。我离世后,能修行此法的人,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弟子们,我过去曾经给你们所说的法,应常闻、常思、常修而不可舍弃,若能如法修行,你们一定能得到幸福快乐。

我说的法,最重要的就是修心。所以应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应正身、正心、正语,远离贪、瞋、痴,而常念无常。

当我们的心被邪恶引诱,被欲望俘虏时,我们应当予以抑止。不要随心,应做心的主人。

心能使人成佛,亦能使人变成畜生。迷则成鬼,悟则成佛,皆此心所为。所以,你们要正心,致力于修正道,而不可离开正法。

弟子们,你们要在此教法之下,相和、相敬,不可争执。应如水乳之和合,不可像水火之不相容。

共同坚守我的教法,共同学习,共同修行,互相勉励,共享法乐。不要为无谓的事烦心、浪费时间,应努力于摘取悟道的花果。

弟子们,我亲自证悟此教法,而为你们说此法。你们应坚守我说的法,一切如法修行。

若不依法修行,虽和我相会而等于没见面,和我在一起而远离我。又依法修行者,纵使远离我亦与我同在。

弟子们,我的一生将尽,别离的时刻亦不远了。但是,不可徒悲伤,世间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永生不死,有生必有死。现在我的肉身像旧车一样会毁坏,就是以身显示无常的道理。

你们不要悲伤,而应了解此无常的道理,觉悟人世的真实相。欲使变易的东西不变易是无理的要求。

烦恼之贼常常想伺隙打倒你们。若你们家里有毒蛇潜伏着,除非将毒蛇追逐出去,否则无法在家里安睡。

烦恼之贼应予追逐,烦恼之蛇应予逐出。你们要谨慎守护自心。弟子们,我最后的时刻已经到了。但你们不要忘记这个死是肉体的死。肉体乃生自父母,且由摄取食物以保生命,所以有病痛,有伤害,有死亡是不得已的。

佛的本质不是肉体,乃是菩提。肉体虽灭,但菩提却永生于法与道中,故见我肉体的人并非见到我,而知我教法的人才是见到我。

我死后,我所说的法就是你们的导师,继续保持此法有如侍奉我。

弟子们,我在后半生四十五年间,所应说的法都已说完,所应作的事也都办完。我已无秘密。我所说的法内外有。

弟子们,现在就是我的最后一刻了。我将入涅槃。这就是我最后的教诫。

【鉴赏】

古印度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生活着黑色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原始社会末期,一支来自中亚的白种游牧部落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他们以胜利者的优越感自称为雅利安人(意即高贵和善良的人)。原来的土著居民沦为奴隶或接近奴隶的阶层,古印度奴隶制社会形成了。古印度奴隶制社会叫作瓦尔纳制度,它把人划分为四大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帝王将相);第三等级吠舍(自由民和商人);最低的等级是首陀罗(奴隶和穷人)。婆罗门僧侣以“人间之神”的地位主宰一切,他们专横、野蛮的统治不仅激起了奴隶们忍无可忍的反抗,也引起了同为雅利安人种的刹帝利贵族的不满和抵触。在反对婆罗门僧侣统治的各类斗争中,释迦牟尼异军突起,用佛教的新宗教精神震撼了婆罗门教义的基石,同时也揭开了印度历史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释迦牟尼出身于古印度刹帝利王族,他幼小慧聪,博学多艺,文武双修,并极富同情心,对贫穷困苦、劳作无度的农人,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甚至对自然界动物的弱肉强食,都会产生一种不尽的感触和深思,他的心灵久久萦绕着如何解脱世界苦难的难题。29岁时,释迦牟尼终于出家,他执着地寻访名师,苦行6年而毫无正果。一天,风尘疲乏的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畔,他跳进河中,洗去了浑身的污垢,盘脚坐到一棵毕钵罗树下(后来称作菩提树)。经过49天内心苦思苦虑的煎熬,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顿悟而成佛陀,时年35岁。此后45年里,释迦牟尼到处布教,反对当时如日中天的婆罗门教义,向大众宣示自己证悟的真理。他在世之时,受其教化而皈依者不计其数,甚至不少婆罗门僧侣,也改变了原来的信仰,成百上千地投到他的门下。

释迦牟尼80岁高龄时还在游化说教,终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逝世前夜,他枕着右手,侧身卧躺在绳床上(即佛教艺术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卧佛像原型)度化了最后的弟子——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午夜,释迦牟尼又对身边弟子作了语重心长的最后嘱咐,即这篇佛教传世经典“最后的遗教”。

释迦牟尼历经磨难,深邃的思想早已达到炉火纯青、返璞归真的境界。他认为自己“在后半生四十五年间,所应说的法都已说完,所应作的事也都办完”。于是便不再阐述深奥的佛法与哲理,只以一个阅历极其丰富的临终老人的平静口吻,对已经成人的子女作“最后的教诫”。因此,教诫通篇没有失落和焦虑的情绪,也没有遗憾、悔恨的心境。释迦牟尼借生死苦乐这一永恒的话题把几十年来积累而升华的智慧和佛学思想的精髓如数家珍地遗教给了后人。

在这篇仅一千余字的“最后的遗教”中,释迦牟尼阐述了“修法与修心”、“永恒与无常”、“肉身与菩提”的关系,集中表述了佛教思想的最高理念。世界无常,变化万千,寻求不变的世界是“无理的要求”,只有思想(法)才是永恒长存的。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以自己为灯明”,“就是修心”。只有在内心深刻领悟法的真谛,才能“做心的主人”,使人成佛。求佛不求肉身不灭,而在菩提(智慧、觉悟)的永生。

“最后的遗教”是火,但不是熊熊烈火,而是无形无光的三昧真火,它能把顽石的核心焙热;“最后的遗教”是水,但不是滔滔巨浪,而是涓涓的甘泉,它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大地的深处,滋润万物的根须。我们无法推测当时众弟子聆听遗教时肃穆的氛围与顿悟的心灵,但现在细细品读它深入浅出的语言,亦能一读而心静,再读而神宁,三读四读发人深省,意味隽永。佛门弟子可从中体悟无边佛法的理念与真谛,外道俗人亦能触类旁通,引申出各自有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