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把孝敬父母当作头等大事》原文

把孝敬父母当作头等大事

南怀瑾认为,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孝敬父母历来都受他人所推崇,在当今也尤为重要。

《论语》中这样记载: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还记录了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第一条记载是说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可不知道。一方面要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要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担忧。第二条记载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就是能养活父母而已。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那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可见,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和吴猛恣蚊饱血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

相传晋朝初年,有个孝子官至太保,爵封睢陵公,世人对他尊崇之极,其人便是以“卧冰求鲤”著称的王祥。据说他出世后不久,生母不幸病故,父亲娶了继母朱氏。朱氏是个很坏的女人,她三番五次地在丈夫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受她的影响,父亲渐渐对王祥也产生了成见。王祥失去了父爱,在家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了。

然而,王祥生性至孝,对父母的偏心和不公从无一句怨言。他想:“不管怎样,一家人都应该亲亲密密和和睦睦才对。”因此,无论父母怎么对他,他待父母仍一如既往地恭敬孝顺,精心侍候。

一年冬天,朱氏突然想吃鲜鱼。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的,所有河流湖泊都结了厚厚的冰,到哪儿去弄鲜鱼呀?王祥为了满足继母,不顾寒冷,毅然来到河边,脱去外衣,躺倒在冰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融化那坚硬厚实的冰块。他身下的冰渐渐融化了,他已冻得麻木不堪。这时,出现了奇迹:只听“扑扑”两声响,冰面自动裂开了一条缝,往外蹦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捉住鲤鱼,别提心里多高兴了。他赶紧回家,给后母做了一顿鲜美可口的鲤鱼汤。看着后母吃得津津有味,他心里感到莫大的宽慰和幸福。

王祥不计前嫌,想方设法令后母高兴,尽显了孝道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世人都很感动。而另一个孩童年龄虽小,但他也表现出了人性中至纯至真的孝心,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他就是孝子吴猛。

相传吴猛是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吴猛家里很贫穷,床榻上没有蚊帐。南方蚊子多,每到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

8岁的吴猛心疼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睡个踏实觉,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细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一点也不驱赶。

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去叮咬父母,8岁孩童的这种想法看似可笑,却让人笑不出来。虽然其法不可取,但只有对父母爱到极点,才会有如此“痴傻”的行为,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童心啊!这种骨肉之情的孝,是人类最纯洁的情感。

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本来就该有的良心,那样的人是没有道德可言的。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孝敬长辈的风尚。中国有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树枝想要安静,可风总是不停地刮,它没法儿安静;儿女想要侍养父母,可父母快死了,等不得了,所以我们应该趁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赡养他们。如果父母健在时不孝,等父母去世了,才追悔莫及,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面对父母,你应常大声地说“您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同时还要常扪心自问,成长至今,你为父母做过多少件令他们高兴的事情呢?

孝敬的含义并非是让父母自豪或者出人头地,也并非给父母吃的、喝的,穿的,或者每月寄零花钱,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孝心。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孝心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在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故事或许会有所启发:

三个妇女在打井水。一位老人坐在石头上休息。

一个妇女对另一个妇女说道:

“我的儿子很机灵,力气又大,谁也比不上他。”

“我的儿子会唱歌,唱得像夜莺一样悦耳,谁也没有他这样好的歌喉。”另一个妇女说。

第三个妇女默不作声。

“你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两个邻居问她。

“有什么好说的呢?”她说,“我儿子什么特长也没有!”

说着,她们装满水桶,提着走了。老人也跟着她们走去。她们走走停停,她们手臂疼痛,水溅了出来,背也酸了。

忽然迎面跑来了三个男孩,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他母亲露出欣赏的神色。另一个孩子像夜莺一般欢唱着,他母亲凝神倾听。第三个跑到母亲跟前,从她手里接过两只沉重的水桶,提着走了。

那两个妇女问老人道:“喂,怎么样?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呵,他们在哪儿?”老人答道,“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南怀瑾认为,为孝首先就要对长辈“敬”,包括要和颜悦色面对他们,说话要温和,脸上要有喜悦的颜色,能感受到父母的心情,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为他们尽心尽力。一般地讲,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并不是非要好吃好喝,如果你的经济条件不好,你把米饭、面条、白菜豆腐放在小桌上,叫一声:“爸爸、妈妈,您趁热吃吧!”那父母吃起来,也是非常香甜的。相反,如果你把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往桌子上一撂,一言不发,苦瓜着脸,反正给你端来了,爱吃不吃由你;或者板起面孔说:“吃吧!”即便是再好吃的东西,他们也吃得不是滋味。

舜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他本姓虞,是继唐尧之后有名的贤君。当他还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经常受到家里亲人的虐待,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一如往常地孝顺父母,友爱弟弟。

舜的父亲叫瞽叟,母亲在舜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继母后来又生了一个弟弟,名叫象。象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家里有啥好东西都会给他;而舜呢,从小就不受父母亲的喜爱,还经常被使唤地干这干那,连象也不喜欢他。

因为家里困难,收成又不好,一家人生活实在很艰辛,于是家里人商量着想除掉舜,好节省一个人的粮食。有一次,父母亲让舜去修补谷仓的仓顶,等到舜爬到顶上准备修补的时候,他们就在下面放火,想把舜烧死,结果舜纵身跳下逃脱了;可是父母亲仍不死心,又让舜去掘井,等到舜下到井深处,父亲和象就在上面往井里填土,想把舜活埋在井里,结果舜挖地道逃脱了。

父母的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舜在危难的时候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可是舜却并未因此而憎恨自己的父母,反而一如既往地孝顺他们,有好东西总是自己舍不得用,拿回家给父母,田地里的活也是自己干;对弟弟仍然很友爱。后来尧帝听到了这件事,觉得舜对父母尽孝,是个贤明的人,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后来还把天下也交给了他。舜登位后,仍然经常去看望他的父亲和后妈、弟弟,待他们一如既往。

事实上,像舜这样的父母世上是很少的,哪会有父母加害自己的子女的。但是舜面对这样的父母,依然秉持一颗孝心,这对今天的我们有多么大的启发意义啊。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但是,现在的养老院里有那么多孤单无依的老人,现在的家庭里有那么多日夜盼望儿女归来的父母们,他们想的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希望来自儿女的一份关心、一份挂念而已。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老年人尤其需要子女的和颜悦色和体贴入微的关怀。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的恩情是做儿女的用一生也报答不完的,如果说有人不孝顺父母,那他就真的不能称其为人了,就像是有一个故事说的,“有人告诉阮籍说某人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阮籍叹了口气;当听说某人杀害了母亲,阮籍则拍案而起,大骂某人不孝。别人就奇怪了,为什么杀父亲没事,杀母亲就这样气愤呢?阮籍告诉他说:‘禽兽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杀父是禽兽,杀母则禽兽不如也。”多么精彩的回答。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们还在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时候,当你们为公务繁忙、乐此不疲的时候,当你们还在为一点利益争斗不休的时候,想一想家中老父老母吧,回想一下那首有名的千古绝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多回家看看生我们养我们的父亲母亲,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悔恨莫及。多关心父母,他们其实真正需要的并不多,也许只是一句问候,一点安慰,一丝挂念而已。但这些相对于他们给予我们的恩情又是多么地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