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征辽之役 Ⅰ

二 征辽之役 

--------------------------------------------------------------------------------

Ⅰ 

贺廷玉,字伯阳,与名叫花木兰的“少年”相识在大业七年,黄河下游的河畔。黄河下游一带的秋天,一望无边的蔚蓝天空,无边无际的黄土大地。黄河好像半面大地在地平线上缓缓爬行。朦胧的对岸什么也看不清,只知道有草和树,还有人群,从遥远南方走来的充军行列到这儿也中断了。要乘船到对岸,拉车的牛和马以及车上的鸡猪等,都要在这儿用渡船运到对岸。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讲话南腔北调,彼此之间连话都难听懂。牛在叫,鸡在鸡啼,差人在大声吼着,商人低头喃喃细语,牛扭曲着身子一动也不动,受惊的马在狂奔,一片混杂让人感到耳鸣头痛。 

贺廷玉身高六尺有余,虎背狼腰,自古以来优秀的武人都是这种匀称的身材。他出生在武威郡,当地是长安与西域各国相连的通路,当地居民很多人头发和眼睛的颜色都和汉族人有区别。贺廷玉头发眼睛是黑色的,但头发有点波儿,很细柔,高鼻梁,眼窝深陷,给人一种机敏、温和的印象。他也是代替年老疾病缠身的父亲应征充军的,不过,对他来讲这回不是初阵,在少年时代他曾经参加过讨伐吐谷浑的战斗。吐谷浑人生活在荒凉的青海高原,这个游牧国家的人生来彪悍强健,他们时常袭击旅途中的商队,掠夺他们的财物。炀帝亲自带兵讨伐他们,他们认输了。于是,隋征服了西域各国,并取得垄断大陆贸易的权力。 

贺廷玉武艺高强,马上的刀枪功夫,在武威郡周围四个县一万一千七百人之中无人能与他匹敌。他正反复考虑着,如何参加征辽之役,而后再如何平安地返回家乡这些问题,信步来到了黄河的下游。因为黄河上游到中游都发生了大洪水,没办法渡河,好不容易才在下游找到渡河场所。 

突然,一股强盗偷袭过来。这些家伙以掠夺运输中的粮食、衣服、被褥为目标,他们并不是反抗暴政的侠义之士,而是彻头彻尾贪得无厌的贼寇。近八十人的强盗,武器装备齐全,各个身体强悍,大声怪叫着冲杀过来。人们在哀鸣中四处逃散,连牛都惊叫着奔逃。手无寸铁的充军征辽的士兵,因为没有统一指挥者,抵抗大概也是无用。贺廷玉向四周环视了一下,心想眼下只有自己来保护自己了。正在这时他觉得一阵风从他左侧迎面袭来,瞬间一个骑马的强盗冲到他面前,只听一声惨叫,那个强盗一个倒栽葱摔倒在沙烟之中。贺廷玉正莫明其妙,发现是在他左后方的一位少年射出的箭,使强盗中箭丧命,贺廷玉十分佩服少年箭法和胆略,并且非常感激他救了自己。 

经过二人一番拼杀,贼寇留下二十几具尸体,仓惶地逃走。贺廷玉和少年相互通报了姓名,两人之所以言语能沟通,是因为贺廷玉的家附近有一位江南出生的商人之故。贺廷玉也知道了这位少年叫花木兰,字子英,今年十七岁,贺廷玉看木兰不像有十七岁,充其量也不过十五岁。少年长得英俊,长长的睫毛,脸皮细嫩,气质高雅,动作敏捷,并看到他的剑法和弓技相当出色。 

“你也是来从军征辽的吗?”贺廷玉问木兰。 

少年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点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眼睛跳动着的闪光。木兰在通报姓名时眼中已经充满了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光芒。 

本兰原想自报一个听起来就像男子的假名,如花虎、花龙那样的名字。但又一想壮士带兰字的名字先例也不少。实际生活中使用多的不是名,而是字。再说,当时也常以家中兄弟的进行顺序来称呼,字子英也可以不用,那么自己作为花家长子,叫“花大郎”的话岂不更好。就那么一、二年一直掩盖着,可又一考虑,也还得这并非长久之策。 

“长相和名字都像女子。” 

贺廷王心中这样想,但没说出口。他知道这会伤害对方,使他生气的。贺廷玉的这种思虑,与其说他是出生在边远地区的年轻人,毋宁说他比住在长安洛阳的老江湖更会体谅人。 

这样的人离开亲人,参加万里之遥的征程也着实够凄惨的。贺廷玉又想,自己小时,也有一个同胞兄弟因病死了,如果还活着,应和这个少年年纪差不多,心里暗自决定要多照顾木兰。 

对木兰来说,男子都不怎么能靠得住。因为考虑到自己的说话声音会暴露身份,于是尽可能少说话。回答贺廷玉问话时,只是点点头。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但是,木兰心中已经很清楚贺廷玉不是坏人,到了涿郡二人又分在同一个部队,这才放下心。 

※ ※ ※ 

征辽大军一百一十三余万,浩浩荡荡地越过万里长城以东。数万军旗迎风招展,各路兵马军装颜色不同,看上去好像荒野中盛开着无数鲜艳花朵。《隋书》中有这样记述:“旌旗飘千里,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盛大的出师场面。” 

在翻越长城之前,征辽大军可以看到右侧有大海,内地来的士兵对大海感到陌生、神秘,大部分人生来还是第一次见到海,有些人高兴地说:“当兵真好,还能看到大海。”有人则好奇地问:“海是什么呀?” 

兵士们不久得知此山叫“碣石山”。这地方风景诱人,是座名山,碣石山看上去并不险峻,但它南端面临大海,海上布满小岛和奇石。风浪冲刷着岛屿和礁石,景色壮观。从前秦始皇和汉武帝出游时都登过这座山,从山顶眺望大海,再遥望万里长城的雄姿,大地和海连成一片,使人陶醉。 

征辽大军左边是碣石山,右边是大海。木兰骑在马上,欣赏着这壮观景色,信口吟了一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达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兰小声地咏诵,想不到旁边竟有人能听到,注视着木兰的贺廷玉憾慨万分: 

“子英,你作的诗真棒,我也很喜欢诗,只可惜自己不会作。” 

木兰正想说“不对,这不是我作的诗。”时,听到对面发出笑声。 

“魏武的诗,想不到竟在此处听到了。” 

说这话的人是个青年男子,比贺廷玉年纪多少大几岁,他肤色颇白,眉目端整,双眼和嘴角显露出性格开朗的样子,给人一种亲切的印象。 

“是魏武的诗没错。”木兰回答。 

魏武就是魏武帝——曹操。比当时早四百年之前,曹操在旅途中登上了碣石山,作了这首诗。 

“我家乡在吴兴,叫沈光,字总持。”沈光自报姓名。木兰也向对方通报了自己。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木兰说: 

“名字像花名一样秀美、芳郁,人如其名。名字和人都能成为一篇动人的诗章。” 

木兰听后,心中一惊,心想,他是不是把我的身份看破了?可是又一想,沈光并没再多说什么,也就放下心了。贺廷玉不由得喃喃自语,心想,沈光真是个矫揉造作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