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作文500字

【第1篇】

【舌尖上的臭冬瓜】

记得小时候,每逢家中缺菜,外婆便会从瓦罐中舀出一块块软软的厚厚的臭冬瓜,然后淋上黄澄澄的麻油,再拌上味精,撒上点白糖,顷刻间就调制出一盘特别美味的佳肴——臭冬瓜。闻到臭冬瓜那特有的气味,我一下子就有了食欲。我边吃边开心地对外婆说:“外婆,您真是好手艺,您腌制的臭冬瓜真是顶呱呱!”这时,外婆的脸上总是堆满了满足的笑容。

外婆腌冬瓜的手艺着实让人佩服,因此左邻右舍时常会上门请教“秘方”,外婆便毫无保留地传授一切,不过他们总是学不地道。每次外婆腌制冬瓜,我都会在一边仔仔细细地看。只见外婆拿来冬瓜,洗净后切成方方的一块块,不需削皮,然后在清水中煮熟,煮的火候很重要,不能太生也不能太熟,要恰到好处。煮好后,等冬瓜冷却,在两块瓜瓤上撒上盐巴,再把它们面对面地合在一起,放入有盖的瓮、罐之类的器皿中,待所有的冬瓜块都放进器皿之后,再盖上盖,等上一天一夜,打开盖子,浇上臭卤就万事俱备了。倘若天热,也可在盖子上放点胡椒之类的作为“保护神”,以防虫蝇打扰。一星期后,美味可口的臭冬瓜就可以上桌啦!

上小学后,我离开了外婆,也离开了故乡那熟悉的楼房。虽然我的妈妈也学过腌冬瓜这一手艺,但如今丰盛的餐桌上似乎已不再需要臭冬瓜这么朴素的小菜了。每当听我念起臭冬瓜的美味时,妈妈总是笑我长不大:“那时的生活水平低,吃臭冬瓜就好像过节,现在给你吃这个,估计你闻都不要闻了。”可我总也忘不了那萦绕在嘴边的特殊的味道,忘不了悠悠的故乡情,更忘不了外婆给我的数不完的爱…… 

【第2篇】

【缙云烧饼】

我的家乡缙云,不仅有闻名中外的仙都,那里的缙云烧饼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

每次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烧饼摊前吃个现做的烧饼。只见做饼师傅在桌上撒一层干面粉,从事先发好的面团上切下一块小面团,用手掌搓圆,放在桌上轻轻地压扁,再顺手勾起摊在左掌心上,右手则抓一把拌好的馅放在面饼上,然后左手一收,右手一捏,一个圆滚滚包着馅的面团就躺在了案板上。然后再把它轻轻地压扁,一面涂上麦芽糖,撒上一些芝麻,等炉火一旺,用右手托起饼,左手沾一点凉水,在饼的反面顺手一抹,弯下腰把饼送入炉中,“哧”的一声,饼就粘到了炉壁上,动作一气呵成,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饼用炭火烤三四分钟,等表面烤至金黄色,香味溢出,便用特制的铁钳夹出。

刚出炉的饼冒着热气,面香、肉香、霉干菜香、葱香、芝麻香、糖油香混合着扑鼻而来。饼面呈金黄色,略焦的糖油上粘着喷香的芝麻。我迫不及待地轻轻一咬,饼面松脆,里面软糯,先是甜甜的糖油味,接着是鲜美的肉味,细细咀嚼,咸淡相宜,油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缙云烧饼之所以在浙江家喻户晓,不仅是因为它的味美,还因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轩辕黄帝在仙都鼎湖峰炼制仙丹,每当肚子饿时,就拿一块面团,压扁放入炼丹炉里烤熟了吃。后来人们也学着轩辕黄帝的样子,往面团里加了霉干菜、肉等作为馅烤着吃,缙云烧饼就这样代代相传了下来。这一个小小的烧饼真是“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

你们想吃正宗缙云烧饼吗?那就来我家乡吧,不仅能吃到美味的烧饼,还可以增长许多见识呢。

【第3篇】

【大井拐包子】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特色美味,我们六安也不例外,今天我要介绍刘安的一道特色早餐—大井拐包子。

六安的早餐店星罗棋布,到处都是。可是排队买早餐的店并不多,而大井拐包子每天清晨门前总会有一列长队,来买包子,吃包子的人很多很多......这么好吃的包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做包子的第一步是和面,大井拐包子不像别人家的都是机器和面,它是人工和的,做包子的前一天要把老面放入水里发酵,发酵过的老面有着酵母的作用,之后再加上新面,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不停加上清水,直到和的面能在案板上流淌,才算合格,如此和的面会很松软。

大井拐包子不仅面很讲究,它的馅也就很讲究。所有的馅都加上用排骨熬制的汤汁。为什么要加汤汁呢?因为汤汁里富含胶原蛋白,可以为馅增加营养。

刚出炉的包子面皮松软,个个都散发出阵阵清香,仅闻着都让人情不自禁地留下口水,味道更不用说了。

这就是大井拐包子,它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它虽其貌不扬。它岁其貌不扬,却有着让人忘不了的味道和精细的做工。看到这,你是否心动了,来六安一定不能忘了品尝大井拐包子。

【第4篇】

【红膏炝蟹】

我的家乡宁波是一个沿海城市,盛产海鲜,人们无海鲜不欢。而红膏青蟹,更受宁波大众的喜爱,是过年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红膏炝蟹,制作材料极小,只要选用优质红膏多的宁波东海产梭子蟹即可;而制作方法更为简单,只需将蟹清洗后用料酒腌制一两个月就能吃了。

今天寒假过年,我就吃了好几次红膏炝蟹。妈妈先从冰箱中拿出一只腌好的红膏蟹,稍许解冻,再掀掉蟹壳,然后把蟹身切成六七块,再摆造型,就可以上菜开吃了!

瞧,盘中的红膏炝蟹样子就极诱人。蟹壳摆于中间,黑中带绿;蟹身一块一块摆在四周。那蟹肉晶莹剔透,近似透明,如白玉般纯洁。而红膏炝蟹名字由来的红膏,更是红得鲜艳耀眼,犹如点缀于金钻之上的那颗红钻石,充满了无敌的诱惑。

我忍不住拿了一块往嘴里吃。我先轻轻吸了口红膏,那红膏真是顺滑,没白等人反应过来,就一溜烟入了我喉咙,但那香味和鲜气,始终在我唇齿间,久久不散。蟹肉相比之下难吃些,吃起来需要些技巧。最好先蘸一蘸米醋再吃。蟹肉的鲜味才更足,吃起来有些冰凉冰凉的,很爽口。再加上那米醋的一点酸味,跟让人食欲大增。

不一会儿,那块就被我吃完了,简直是唇齿刘鲜,让我吃了还想吃。

红膏炝蟹,是我们宁波的特产,美味、开胃、健康、营养。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更是我们宁波人智慧的结晶和劳动的成果。我爱宁波的红膏炝蟹,更爱我的家乡——宁波。

【第5篇】

【美味的梭子蟹】

如东是我的家乡,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因为它滨临大海,所以家乡盛产海鲜:有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有味道鲜美的黄鱼、又红又大的虾、碧绿的紫菜…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梭子蟹了。

我们将梭子蟹放入锅里,加上盐、姜、葱和料酒,煮上十几分钟,等青青的蟹背变成红色,我们就可以大饱口福了。

吃蟹时,先把梭子蟹的八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卸下来,然后掀开蟹的壳子,将蟹的腮、胃和心取出扔掉,接着将剩余的部分一分为二,就可以开始慢慢享用美味的蟹了。吃的时候,往往先用嘴把藏在蟹黄下面的壳子咬开一道大大的口子,然后把舌头探进去,品尝到细嫩洁白的蟹肉,好鲜美啊!

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吃蟹脚了。我先拿起一只蟹脚,用剪刀一剪,然后把蟹肉用蟹的前端尖尖的地方捅出来,再用嘴使劲一吸,蟹肉就像果肉一样溜了出来,钻进我的口腔,我再抿紧嘴唇轻轻一嚼,啊,又软又鲜,很有满足感!

梭子蟹肉营养可丰富了:有蛋白质、脂肪、磷脂、胶原蛋白、维生素A、E等营养物质,被誉为“海中黄金”。它具有开胃补肺、补肾壮阳、养血活血之功效。

吃完了蟹,还有更有趣的事:利用吃剩下的蟹壳来拼一下蟹的形状。先放好蟹壳子,再放两只大钳子,最后把蟹的八只脚接起来,放在蟹壳的两侧,这样又是一只完整的蟹了!

蟹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又有乐趣,所以我喜欢吃蟹。

【第6篇】

家乡的驴肉

我的家乡在广东,那里有许多好吃的:凉粉、米线、麻辣粉等。其中我最爱吃驴肉。

驴肉不但味美,而且颜色也很好看。驴肉分两种颜色,一种浅灰色,一种深灰色,灰色的像一只只小蝌蚪。

驴肉的做法很简单。先用菜刀把驴肉一片片切下来,然后再用一盆清水把驴肉清洗干净,在清水里泡一会儿,然后再放进碗里,再放一些调料,如蒜泥、红色的辣椒油等等,再煮熟。要煮的时间久些,因为驴肉的皮比较厚,一碗色味俱全的驴肉就做好了。

在吃驴肉时,我有一个毛病,喜欢用舌头压住驴肉的一个角,用嘴吸。吸一口驴肉一下子就会跳到你的舌头上,这下你再慢慢品味。有一次,我在吃驴肉时,用舌头压住一个角,用嘴猛吸,不料,光溜溜的驴肉一下子吸到了嗓子眼,把我噎得满脸通红。妈妈发现了,用手在我的背上拍,这下这个“小蝌蚪”才从我的喉咙里跳了出来。

所以在吃驴肉时,不要吃得太急,它尽管很好吃,还需要慢慢嚼着品味,小心那“调皮的小蝌蚪”蹦到你肚子里。

每次爸爸去赶集,我都会恳求他给我带一碗驴肉回来;每次妈妈问我吃什么饭,我都会脱口而出:驴肉。

家乡的驴肉,我喜欢吃你,喜欢你那酸辣的口味。

【第7篇】

我的家乡在山东临沂,那里美丽富饶,城市繁华,热闹非凡,只要你来了,就会舍不得回去。临沂有很多美食,但临沂最有名的特色小吃就得数那香辣可口又肥而不腻的糁。

相传,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时,路过临沂,想尝尝当地的名吃,地方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小吃献了上来。乾隆一尝,真是可口极了,就问了一句:“这是啥?”官员没听清楚,也随口问了一句:“啥?”乾隆却听成“糁”。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开了。

糁具有鲜、香、辣、肥的各种风味。它是由老母鸡、肉丝、大麦仁等一些配料制成的,在加上高汤熬制而成,就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糁就上场了。不过,你可不要感觉这样的配料很一般,不一般的可全都埋伏在这百年高汤里了,它可有讲究哩。它用鸡肉做主料,加上陈皮、花椒、茴香等十几种香料熬制成的。这精心熬制的糁汤香辣可口,开胃健食,还可以祛风除寒。把食物熬制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食用了。在食用时,把糁盛入碗内,然后再加入切好的肉丝、香菜,最后滴上几滴香油、醋等佐料,就可尽情享用了。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当你看到一碗美味的糁时,你一定会食欲大开,瞧,晶莹细腻的鸡肉和软滑的麦仁浸在浓香的高汤里,又加上翠绿的香菜也点缀在其中,真令人垂涎三尺!闻一闻热气腾腾的糁,真是鲜香扑鼻;喝上一口也是回味无穷,而且还透着醇香,如果再配上油条或烤牌,那可真是一件比天还大的美事呀!

可以不假思索地说,糁是临沂独具特色的第一名小吃!走在临沂的美食头,你就能闻到那风味独特的糁,那弥漫在空气中浓郁的香辣味道,以及人们喝糁的“溜溜”声,这些已构成临沂街头一道不可缺少的迷人风景线。

相关评论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