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故事读后感300字350字

【第4篇】

星期四的早晨,半掩的窗帘透露出一点点的亮光,雨后第一束阳光。阳光照耀在我的书上,一个字,一句话,都诉说着周总理的少年时光.....

周恩来总理出生在江苏淮安县的一处人家,小名叫“大鸾”,蕴含着“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之意。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大鸾”,这个出生于普通苏北人家的孩子日后会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周恩来一共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母万氏,养母陈氏,乳母蒋氏。

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家里很穷,知识都是养母教的。周总理小时候读书很勤奋,他也很聪明。他的养母以教书为生,她在教周恩来的时候,其它学生都不如周恩来,周恩来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读的那些书都是外祖父去世后留下的书籍。周恩来从来没看过这么多好看的书,这可比他上学读的书有趣多了,这些书周恩来都一本一本认真的看完了。他还跟生母学习练字,还学习背诵古诗文。他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上学的时候便经常跑到学校的书馆去看书,所有课外时间他几乎都是在书馆度过的。有一次,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时,他们的回答都五花八门,而周恩来却说了一句相当震惊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因为他很喜欢看书,积累了很多知识,所以考上了南开大学。当时南开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大学,很难考上。当然学费也很昂贵。周恩来虽然顺利地进入了南开大学,可是这么贵的学费,他哪儿读得起呢?所以,他每天放学的时候都会在学校的印刷室、编辑部帮老师们做点事挣钱。为了省钱,他每次带去学校吃的东西都是一小瓶酱菜。后来去日本留学,但没有路费,周恩来便把自己平时赞下的零花钱去买的书籍给卖了。

周总理的勤奋好学,乐于助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向周恩来总理学习,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5篇】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少年周恩来》。

周恩来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刻苦的精神,让他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主要领导人。

在周恩来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都已去世,父亲在外打工,年仅十岁的周恩来担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

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伯父送他去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学习,当时的中国处在一种急剧变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新旧思想互相撞击,斗争激烈,使学校教科内容涵盖中西,让周恩来的眼界开阔了许多。

在一次历史课上,周恩来知道了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地主催租抢粮,统治者腐败无能,侵略者横行霸道,也让周恩来成为一个关爱时事,喜欢了解百姓百姓疾苦的人。

1913年,周恩来报考了天津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为了考上南开学校,周恩来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英文,不知不觉过了三个月,周恩来的英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他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顺利的考上了南开学校。在天津租借地的外面,周恩来看到了马路上躺着许多穷人,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头发凌乱,身上脏兮兮的,而洋人却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官僚在声色场所纵欲狂欢,可怜的旧中国,只有看着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任意妄为。

南开学校的考试结束了,放寒假了,周恩来和同学们组织起了一个社团,带领同学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锻炼才干,提高能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一句名言,周恩来刻苦学习,用自己的才华寻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我要学习周恩来刻苦的精神。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