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说与做

——读《李尔王》有感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脑海中出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这句话。

故事讲述了英国国王李尔将他的国家分给他的三个女儿,而分配的依据只是从他的三个女儿的话中来感受他的三个女儿有多爱他,在花言巧语的迷惑下,他无疑是相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对他“无尽”和“真挚”的爱,并且给了她们每人三分之一国家的领土,然而面对小女儿的实事求是,即使她平日里便是国王的快乐,他也依然只凭只言片语便认定小女儿不爱她。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李尔才发现了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的真正面目——虚情假意,口是心非,由于自己的愚蠢所导致的结果使他寒心,他疯了,幸好此时还有肯特和一个小丑忠实地伴他左右,肯特找到了远嫁法国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考狄利娅带兵攻打自己残忍的姐姐,最后,考狄利娅的军队被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军队打败,考狄利娅死在狱中,李尔与世长辞,大女儿和二女儿也得到了报应。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尾。

如果当初李尔王没有听信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不再只凭言语去判定爱意的浅深,他们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或许吧。这个故事不只是故事,还有那些比故事更重要的其背后的道理。高纳里尔和里根说了,说的天花乱坠,说的李尔王心花怒放,可是她们做了吗?没有!她们甚至没有一点感恩之心,苛待她们的父亲。考狄利娅没说,没有说他有多爱她的父亲,她称这是义务,可之后的她所做的,却比她两个姐姐多得多,甚至多出了她口中所说的义务的范畴。如果我们像李尔王一样,只一味的听“话语”,而不是看“行动”,或许我们会像李尔王一样受蒙蔽。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人们因为主观上的偏爱,畏惧,和有求于人而说出一些不实的言论;在《说与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有些人说了不做是为了不付出任何努力便能博取他人的关注,是因为空有大志却懒散;在《李尔王》中高纳里尔和里根则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和无尽的欲望,不实的夸大和虚构了自己对父亲的爱,而没有任何真爱父亲的行动。

在生活中,我们说了就一定要去做,应当做到言行一致。不要心口不一,同时不要过分相信他人的言语,须知说话很轻松,有的人溢于言表,善于言辞,有的人却 笨嘴拙舌,不善言辞,我们更多的应是看一个人的行动。 

【第2篇】

逆子无情甚于蛇蝎

——题记

权力是诱人的,李尔是可悲的。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因为他那可怜的虚荣心,将国土分给了虚伪的长女、次女,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迪莉亚。

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书中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到王位的放弃开始,就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弃爱,只因小女儿无权再爱……

而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另一位主人公——葛罗斯脱,李尔的忠臣,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利益害大哥埃特加被逐。他眼看着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自己也深陷二女情感纷争,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但很多人在现实中亦是如此,谁不喜欢他人的甜言蜜语,谁不喜欢他人的夸赞之语,到最后压垮我们也正是这些!“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很多人,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面,而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从拥有到失落,被剥夺,到最终的自暴自弃,李尔完成了他由一个至尊的王者沦落为绝望的贫者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还有“拥有”的可能和希望,但接连两个冷漠的面孔,让他开始产生 ,而后,他在暴风雨的荒原上天无所顾忌地呐喊呼啸,他相信他还拥有呼唤自然的威力来报复这无情世间的力量,但,当他意识到他已经一无所有时,那种支撑他精神和心灵的柱子便轰然倒塌,疯癫也成为李尔无可逃脱的宿命。

曲终人不归,故事的最后,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

科迪莉亚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仅有在肯特和读者眼里这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李尔王》的悲情不是让泪水湿润读者的眼睛,而是让思考充斥读者的大脑。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