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

《永乐大典》的扉页里,郑和宝船的桅杆上,故宫宫殿的墙壁上,都镌刻着,大明王朝。

荣华散尽,唯余悲哀

他是明代第一才子、《永乐大典》的主编者,却成了官场上的牺牲者。他就是解缙。

他极具才学,却对官场一窍不通。曾经的他,也有过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勇敢——他敢上书、敢申辩,针砭时弊,胸怀壮志。可他不知道,在这种危险的游戏里,他只是个玩家,真正的设计者是那个他所批评的人。终于,当荣华富贵成了过眼云烟,当平坦的仕途起了波澜,他迷茫着、思索着,面对这个黑暗的世界,终于将自己的灵魂双手奉上。他变了。底线一低再低,终究还是没了原则。那些曾经说过的慷慨陈词都成了谎言。说好的忠君,却终究易了主。漫天雪花,成了这位才子囚犯最后的陪葬。

走入社会,任何一个曾经的有志青年终会变得世故圆滑,几乎无法避免。我们可以世故,可以不直言、不犯上,但不能唯利是从,最起码,原则不能改,底线不能破。就算赤子之心沾染了灰尘,依旧要长存。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风起,浪涌,百余只船破浪前行。船头站立的使者,大海书写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就是郑和。

他是不幸的——从小经历战争,流离失所;他是幸运的——得到朱棣的赏识,肩负光荣的使命。如果你足够坚强,悲剧可以变成荣耀。郑和就是。他挺过苦难,坚守信念,终于在蔚蓝的大海上扬帆。他知道,从那一刻起,他除了是郑和,更代表着明朝。航海过程中,170多位船员无辜被杀,他气愤,但不会发作,因为他是和平的使者,他要以大局为重。以德报怨,这是大明王朝的气度。不抢掠、不战争,照样可以万国来朝!他七次出海,为明朝结下无数善缘,而大海终究是他最后的归宿。

都说逆境出人才,磨难造就强者。的确如此。伤疤,放不下是伤疤,放下了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明朝盛世,不兴战争,和平交流,这难道不好吗?恃强凌弱终究不如以德服人。我们在如今的交往中,也要保持自己的气度。

万人阻挡,依旧勇往

他是一代明君,他创造的盛世景象,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他所做的决定,也无一不是大胆而执着。他就是朱棣。

他要迁都。迁都是难事,也是众多王朝灭亡的原因。修宫殿,建河道,运财粮,一件件,都足以动摇国家根基。面对无数重臣一边倒的反对意见,人言可畏,他确实犹豫了。可是他知道,为了国防,必须迁都!抉择是艰难的,坚持是痛苦的,他还是坚持下来了。人言是可畏,可他并没有放弃。从长远来看,他的确是正确的。如今,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根栏杆的巧妙设计,每一扇窗户的精心雕刻,无一不凝结着朱棣的心血。

做出一个决定是很容易的,可要坚持它却并不容易。别人的反对,现实的阻挠,都足以使我们动摇,甚至放弃。但如果自己是对的,就坚信自己是对的。质疑,是说给那些没有主见、没有自信的人听的。

明朝200余年的历史中,有多少数不尽的光辉灿烂,有多少数不尽的岁月峥嵘。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豪杰英雄,或肯定,或否定,都是历史的缩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大明王朝,盛世之下的人间百态,无一不值得鉴赏。它所折射出的为人处世之道,时刻提醒着我:赤子之心长存,不畏困难永在,做好自己不败。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