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才能、才智出众的人被载入史册。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给人智慧与启迪,历经百年仍然广为流传。

2.今天我们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了解主人公王戎的故事。

3.指导“戎”:王戎的戎这个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戎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左下角部件,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武器、军队的意思。)师范写“戎”,生书空。(提示“戎”斜勾要稍长)请你也写一个。

4.王戎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他们七人聚集于竹林,一起喝酒,一起吟诗,好不畅快。5.今天,我们的故事内容就在这个课题中。是讲什么内容的故事呢?指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王戎不去摘取路边的李子)

二、读通古文

1.那为什么王戎不去摘路边的李子呢?走进古文吧。请你反复读,直到你认为你读通了读顺了。

2.检查朗读

(1)读准字音

(2)读好停顿

(3)去标点读

3.看样子,大家读得不错啦。

三、读懂古文意思

1.还记得我们学习小故事的方法吗?我们要用这些方法继续帮助我们读懂今天的故事,然后能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2.请你借助注释,自由练习,讲讲这个故事吧。

3.小古文很简略,总是省略一些人物,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可要记得加上去。出示,谁来加加看?

4.那我们就一句一句来讲吧。

(1)第一句

a指名讲。

b你借助注释了吗?

c老师有个疑问,诸是什么意思?像这样众多的小孩子叫诸小儿,诸儿,那么众多的学生呢?众多的兄长呢?

d谁还想讲第一句?

(2)第二句

a指名讲。

b你有没有发现,有个字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跑)

c拓展不同语境中的“走”:三年级的《守株待兔》“兔走触株”;古诗名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d为什么大家要竞走取之呢?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出示图片,李子可真多,快要把树枝都压断了。

(3)第三四句

a有些字古人特别喜欢用,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之)三四两居中就出了两次?整篇课文中呢?看到反复出现的字词,我们肯定要追问:三个“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相机理解并指名读: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信然。

b小结:真是一个百变的“之”!它与其他三个文言文中的典型的字一起组成了一个成语,叫——“之乎者也”,这就是文言文表达的一大特点——文章中多用“之乎者也”。联系古人读文章的样子:摇头晃脑,“之乎者也”。

c学着古人的样子,齐读三句。

d人问之,他们会问什么?你来问问。我们合作着一问一答。

e听了王戎的话,大家纷纷去摘李子并尝了,果然是——酸的,果然是——和王戎说的一样,果然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确如此啊。

5.小结:当我们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后,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了。齐读。

四、书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读文回顾

上节课,我们了解王戎的故事。读一读。

二、梳理故事图

1.王戎与诸小儿出游,故事开始了,就从一棵李树开始啦。出示李子图。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李树呀?板书:李树多子折之

2.王戎和诸儿都看到这棵李树,他们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3.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会有如此完全不同的做法?

4.聚焦“不动”,剖析“不动”背后的思维过程。

(1)面对满树的李子,王戎真的是“不动”吗?同桌讨论。

(2)交流揭示:动了脑子想,板书:思考;动了眼睛看,板书:观察。

(3)深入“看”的行为:王戎看到了什么?诸儿不是也看到了这棵李树了吗?相机梳理:他们都看到了——“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只是诸儿眼中看得更多的是——“多子折枝”;而王戎看到的是——“树在道边而多子”。对比发现诸儿与王戎“看”的不同:王戎看得更仔细,更全面,是伴着思考的看。

(4)仔细观察,加上冷静的思考,所以,他能作出正确的推断——“此必苦李。”边说边板书。板书:词此必苦李。板书:推断。

5.这样的王戎,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曰:“王戎真乃_________也。”

板书:智慧。

6.不知不觉,你们看,我们就梳理出这个故事的情节图呢。

三、讲故事

1.这个故事啊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也要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那如何讲好《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

2.讲历史人物故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阅读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会有帮助哦。(要清楚、完整。语气和语速要恰当,要随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恰当变化。)通过神情变化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加上动作传递故事中的信息。……)

3.试讲故事。

4.讲故事。

四、推荐读物

1.王戎长大后成了“竹林七贤”之一,以远见卓识闻名于世。

2.读物推荐:今天的故事选自与《世说新语》。许多常用的成语,如口若悬河、七步成诗、肃然起敬等都出自这本书。书中还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杨氏之子”。我们也可以起去读一读。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