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教学探讨心得体会

整本书阅读与口语交际相融合的教学初探

——以《西游记》教学为例

谢小林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整本书阅读提到: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借助多种媒介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推荐理由;尝试改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我想,老师利用口语交际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不仅会更好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西游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本名著,拍的电视剧更是我们几代人心中的影视里程碑。其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在孩子们心中亦是神一般的存在。通过本次的学习思考,我发现围绕孙悟空这一中心人物,可以开展很好的口语交际教学。

孙悟空与众猴逍遥花果山,因为他的贡献大,于是有了第一称号:美猴王。美猴王是猴王,每天喝酒吃桃,吃喝玩乐,生活要多美满就有多美满。然而,“猴无远虑,便有近忧”,猴子的生老病死,没猴子能跳出这个轮回,“美猴王”也不例外,在花果山享乐了三四百年后,感到大限将至,于是放弃“猴王”地位,远赴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寻找神仙,学习长生不老之术。“美猴王”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为师之后,还得到了一个名字,叫孙悟空。孙悟空是菩提祖师的第十代弟子,也是十代弟子中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他勤奋好学,头脑聪明,只用了20年便学会了长生之道、七十二变和翻筋斗云等菩提祖师的绝技。然而孙悟空却不知低调行事,在师兄弟们面前“臭显摆”,卖弄本领,被菩提祖师知晓,逐出师门。

如果你是菩提祖师,会给徒弟孙悟空怎样的忠告?(让学生交流)老师可以补充菩提祖师的原话:“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功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也可理解性的解读:卖弄之心不可有,虚荣的面子不可要。不论是自己的才华、财富、权力、人脉、功夫等等,都需要“藏”。才华外露遭人妒,财富外露被人盗,玩弄权力被人盯,炫耀名声让人骂。

悟空在离开菩提祖师的时候,菩提祖师对他说:“他日若是犯了什么错,千万不要提我的名字。”其实此处的交代是有他意的,这就是我们口语交际中的“言外之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其中的弦外之音。我个人觉得:菩提祖师预判悟空肯定会闯下大祸,如果追究起来说师父是他,会坏了他的名声。毕竟年纪越长,地位越高的人(仙)越重视自己的声誉。其二是菩提隐居在灵台方寸山,不想他人扰了他的清静。

孙悟空的第二个称号是弼马温。这个称号的来历是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学艺归来,知道自己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销毁关于他和世上猴子猴孙的生死簿。阎王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

这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辩论话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情节让学生开展辩论——假如你是天上的神仙,对悟空是封官招安好还是捉拿好?

最后的结果是玉帝采纳了太白金星的主张,邀请(实际是诱骗)美猴王上天受封。邀请型的口语交际题就应运而生了。学生可以模仿太白金星的身份去邀请美猴王。

天庭封他为弼马温,其实是将他软禁起来。猴王知道受骗,明白弼马温原来只是个专管看马的小官后,一怒之下,返回了花果山。一心想得到认可,获得心仪官职的猴王,此时的他心情一定是非常郁闷的。如果你是他的猴子猴孙,或者是太白金星,又该如何去安慰美猴王呢?这就自然的引入了口语交际劝慰类题型的探讨。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明白这类题型应该注意说话人的身份、让他人乐意接受所站的角度等。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这两种方法都用了,两种方法却都没有起到神仙们想要的作用。悟空因弼马温这个官衔太小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于是给自己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齐天大圣。悟空对这个响当当的名号是非常满意的,虽然不是天庭所封,但玉帝也是默许的。我们可以在此安排一个“采访”类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模仿当一会小记者。如:大圣,你对自己的这个美誉有何感想?

如何采访,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在学生交流后适当的进行总结归纳,更好地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悟空陪着师父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西天取经归来,被如来封了个“斗战胜佛”的头衔。成佛,是多少人的心愿呀?多少人梦寐求之,却求之不得的事,对于悟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此情节可以让学生写一小段祝福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又一项题型的训练。

我的这个教学建议是以孙悟空几个称呼的来历,结合相关的情节来安排具体的口语交际题型,让学生进行训练,更好的提升他们口语交际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阅读名著好书的兴趣。

《西游记》这本书里面能够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训练的情节肯定有非常多,老师们也一定能够想到更好的口语交际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案例。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