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人物简介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发修行尼姑,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在十二金钗正册中她排名第六。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市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拢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据高鹗之“伪”续)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高鹗续书),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也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因此黛玉才会成为妙玉的知己;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友情。这样看来,宝玉也同是妙玉的知己。

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关于妙玉的身世,曹公在前80回只通过林之孝家之口说道“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而在贾母,刘姥姥等在大观园品茶时却拿出了“成窑小盖钟”这样的古董奇珍,可是因为刘姥姥吃过茶后就不要了。而在宝玉,宝钗,黛玉在拢翠庵品茶时,又拿出“ 点犀□(缺字,上乔下皿,音qiáo)”,“□(缺字,左分右瓜,音bān)瓟斝”,“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等最上等的奇珍异宝,甚至连贾府都没有与之抗衡的古玩,可见妙玉家的地位之高,亦可能高出贾府。

可能有人会说,妙玉嫌贫爱富,但事实并非如此,妙玉既不嫌贫,也不爱富。如果说妙玉嫌贫爱富,那么她便不会和邢岫烟相交,并且“关系极好”(这是邢岫烟的原话),因为岫烟家是很穷的,由此可知妙玉并不嫌贫。同样的妙玉也不爱富,因为妙玉虽然给了贾母那个成窑小盖钟喝茶,但是并不代表妙玉看重贾母,给贾母泡茶的水也不是最好的水。而且最基本的客套之后,妙玉就把宝钗、黛玉的袖子一拉,去喝梯己茶了,妙玉给了宝钗、黛玉以及后来加入的宝玉更好的茶器泡的是更好的水,这表现的不是妙玉的嫌贫爱富。相反它表现的是妙玉欣赏什么人,妙玉并不喜欢贾母,也没有巴结贾母。贾母他们吃完茶走出栊翠庵的时候,妙玉是“并不甚留,回身便把寺门闭了。”而后来76回,同样的场景,联完诗后妙玉把黛玉、湘云从出远门,是一直目送她们走远,看不见她们的背影后才将院门关闭了。这个鲜明的对比就很好的说明了妙玉绝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至于为什么讨厌刘姥姥,她单纯是讨厌脏而已,过分的洁癖可以说是妙玉唯一也是最大的缺点。但是妙玉还是很厚道的,就算她讨厌刘姥姥至少也把名贵的茶杯送给刘姥姥卖钱度日,这比那些事后讽刺刘姥姥为“母蝗虫”而哈哈大笑的以林黛玉为首的众小姐们要厚道得多。

妙玉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关于送拜帖这件事,我想说的是一直被读者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妙玉那天真的只送了一张贺贴吗?我们可以来推敲一下,宝玉拿着那张写有“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贺贴要去找黛玉,路上碰见了岫烟,当时岫烟要去干什么,找妙玉!那么是岫烟没经过邀请擅自去栊翠庵吗?妙玉的脾气我们是清楚的,岫烟也是一个极聪明灵秀的女孩,不请自到这种失礼的事岫烟是绝对不会做的。而且岫烟自己也说妙玉对自己比以前更好了,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岫烟去栊翠庵是妙玉主动邀请的,但以妙玉的性格她是不会亲自去请的,于是肯定会写请贴,联系到前一天是岫烟的生日,妙玉写的应该是贺贴。所以不要再说妙玉只记着宝玉,而连岫烟的生日都忘了,这对妙玉不公平。

事实上妙玉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面对相别十年后再次见到故交岫烟,妙玉对岫烟的感情是“更甚当日”,这难道还不明白吗?读红楼梦是不能马虎读的,因为你会错过很多很重要的细节。而且这里还有一点,岫烟在与宝玉说话时虽然批评妙玉“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但她针对的不是妙玉送宝玉贺贴这件事,岫烟不反对这件事,岫烟批评的是妙玉在帖子上下别号这件事,不要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从这点来看,岫烟不愧是妙玉的知音,她很理解妙玉。此外妙玉的感情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中秋夜和黛玉、湘云联的“十三元”,一个不重感情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如此诗歌,妙玉不负“诗仙”之名。(诗仙,是林黛玉的原话)

虽然在当时你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在已经多元化的现在,我们应该充分理解。事实上,不守佛门清规只是表象,深层内涵是“抗争”。 妙玉一生都在抗争,既然带发修行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那么就没必要让自己的青春被青灯古佛束缚。她要率性的生活,要像闺阁中的女子一样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身为佛门子弟却对老庄之道研究颇深,身披袈裟却心有情爱,妙玉内心的炽热是那一袭袈裟遮掩不住的。因为她要抗争不公的命运,抗争那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哪怕最后红颜不得不屈从枯骨,但这是坚强的妙玉选择的生存方式。

她总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曹雪芹在《世难容》曲中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又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对宝玉的情之所以值得谈一谈,因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一种理解。一方面说后四十回把妙玉描写成:一看到宝玉就脸红,一想起宝玉就害相思病,以至于到走火入魔这么个地步。把妙玉写得那么不堪。这是曲解丑化了妙玉。妙玉这么高洁的一个女性形象,被搞得那么不堪,被歪曲了,丑化了。

可同时呢,又说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是有爱情的。要不然她的一些举动就解释不了,对宝玉很特殊。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当然都是高级古董了。但是她给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妙玉这个人是有洁癖的。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她就不要了。尤其在当时,男女之间,你自己的茶杯,你让给宝玉用,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是毫无关碍这么一种关系,而且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刘姥姥喝茶后妙玉不是把茶杯收回来,而是直接扔到后院去了。)

还有要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他红梅,你跟一个人去,妙玉都不会给。按照李纨的意思,大雪天,公子哥取要红梅,得有人撑着伞,得有人扛着红梅回来,这都不是公子哥干的事,所以说,跟一个人去。黛玉就很知心,说不必,你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非得宝玉一个人去,妙玉才给那枝红梅。

尤其是宝玉生日的时候,很热闹,“群芳开夜宴”。妙玉就让人悄悄的送一个生日帖子给宝玉,宝玉都感到很意外。这都是非常特殊的,很不同寻常的。

这怎么解释呢?有一种理解,妙玉对宝玉至少有一种朦胧的爱,至少有一种潜意识的爱。那这么一来,就自相矛盾了:前八十回,妙玉就对宝玉有一种潜意识的爱,发展到后四十回,她还不变成显意识的爱?她还不脸红、害相思病、走火入魔?这个发展就合乎逻辑了?妙玉又是尼姑,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所以,这两种理解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将后四十回的妙玉写得太不堪了,糟踏了这个形象;另一方面,又说前八十回,这些举动确实是对宝玉有爱的,至少是朦胧的,潜意识的爱。这就自相矛盾了。

关键在于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是什么情?确实是很特殊,连邢岫烟也觉得很奇怪,说,她竟然送给你一个生日帖子,还落款槛外人,很奇怪。宝玉对邢岫烟有一个解释,这段话特别重要,放过了这几句话,那么整个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就理解歪了。宝玉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妙玉:“她原不在我们这些人中算”。她原不像我们大观园这些女孩子当中的一个,是我们这些人之外的一个,“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原本是一般世人“意外”,不理解,世人不理解的人,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这两句话,是对妙玉这个人的评价。她不一样,别拿我们大观园的黛玉、宝钗这些人来衡量她,跟我们这批人不一样,不能跟我们这批人当中论,她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对我呢?他为什么对我这样?“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这里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微有知识”的“知识”两字。这个“知识”不是现在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知多识广,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己、知心、知音、朋友、知心朋友、知己朋友。就是说,妙玉之所以送我帖子,对我比较特殊,就因为我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在妙玉看来,谁都不理解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只有宝玉才稍微的能够理解她。所以,她把我当知心朋友看,当作很难得的知心朋友看。这段话就把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情,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对这段话,清朝的陈其泰这个红学家,有一句评语,说宝玉的这句话:“是妙玉定评,安得以世人意中之事揣度之”。宝玉的这句话,对妙玉这个人物是确定的一个评论,本质性的一个评论,怎么能拿世人意中之事,世人意中之事就是男女之事,一般人想,他们男女之间肯定有什么了。哪能拿世人以为的男女之事来揣摩她呢?不能。所以说,宝玉的这段话和陈其泰的这段评语把妙玉对宝玉的情和那种特殊的关系点的很清楚。确实有情,但绝不是男女之情,是一种很知心、很难得的友情。

黛玉对宝玉跟女孩子打交道的关系是很敏感的,她是很留心的,甚至有时候有点小心眼。但唯独宝玉和妙玉这么亲密的关系,她很放心。刚才不是讲了么:要红梅,李纨说派一个人跟着去,恰恰是黛玉说不必,跟了人去反而得不了红梅。你看,这话是黛玉讲的,黛玉很放心。喝茶品茶的时候也是当着黛玉的面,绿玉斗就给宝玉喝了。这也说明妙玉心里很坦然,

如果真有男女之事,我的茶杯给你喝反而有点不好意思或别别扭扭。她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很大方的就给宝玉用了,心里没有什么疙瘩。黛玉也是对他们俩特别放心。黛玉对史湘云都不放心,但对妙玉就这么放心。是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的原因,黛玉就用不着担心呢?反正尼姑嘛,也谈不了恋爱,也嫁不了人,你要红梅就要红梅吧,所以她放心呢?不是这样的。尼姑不谈恋爱么?自古以来,尼姑和尚谈恋爱的多了。我们都看到过京剧《思凡》,《思凡》就是一个小尼姑和一个小和尚,两个人谈恋爱,要思凡嘛,要还俗嘛。还有一个有名的古典戏剧叫《玉簪记》,讲的就是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而且《玉簪记》中《琴挑》这一折正好是贾母元宵夜点戏的剧目,在那些戏曲里点的就是《琴挑》。《琴挑》就是陈妙常和潘必正通过琴声互相传情的。那时黛玉就在场呀,就在宴会上,所以黛玉应该知道陈妙常这个尼姑是会谈恋爱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放心,并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还是她最了解妙玉和宝玉这两个人。如果说对妙玉最了解的是宝玉的话,那么第二个了解的应该是黛玉,非常理解他们两人的关系。

关于妙玉的结局,靖本眉批有这样的提示,说她流落到“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现在后四十回中有关妙玉的故事则为:第八十七回“走火入魔”,妙玉同惜春对弈,宝玉观局,又听得黛玉琴声忽变,回庵后神不守舍。第九十五回“扶乩请仙”,宝玉失玉,岫烟求妙玉扶乩寻问玉的下落。第一一二回“妙尼遭劫”,贾府被盗,众贼将妙玉劫持而去。

由于《红楼梦》书中所写妙玉愤世嫉俗,为社会所不容,只能带发修道,而内心不正,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被迫流落烟花巷,当起娼妓。又为世俗所不容。结果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判词)。而《红楼梦》中“世难容”词曲为妙玉最后流落烟花巷写下最大伏笔。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