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翻译

【题注】

汉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他国夹击匈奴,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张骞是第一位使中原王朝同西域取得联系的使者,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虽未与西域诸国达成军事联盟,实现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但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着卓越贡献,被举世称道。

原文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①、祁连②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交代联合月氏的缘由)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③。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④,传致大月氏。(辗转抵达)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⑤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⑥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点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应汉武帝之命联合月氏,其中有两个背景最为重要:一是月氏原来的居所“故居敦煌、祁连间。”二是月氏“怨匈奴”,但苦于力量不足且无盟友,即“无与共击之”。

然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结局却是“不得要领”,因为月氏的现状是土地肥沃、社会安定,报仇之心已失,故而汉朝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并没有达成。

元鼎二年,浑邪王⑦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⑧,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

点评:张骞被俘、被困匈奴十余年,期间留心查访西域风土人情,对西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信息颇为了解。他此次上书的要点有二:其一,深入分析了乌孙国的强大过程,及其与匈奴的矛盾;其二,明确提出“断匈奴右臂”的策略,即把汉朝拉拢、同盟对象由月氏改为乌孙。期望通过厚赂乌孙,与之结为军事同盟,使乌孙迁回敦煌、祁连故地以替汉朝防御匈奴,并在此基础上招徕西域诸国,尽力切断西域与匈奴的联系,从而最终达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的。这是汉朝“断匈奴右臂”策略的首次提出。

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表明目的、诚意)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乌孙未同意结盟的原因)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无心插柳柳成荫)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⑨,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⑩,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点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重点是说服乌孙返回原来居住地,但因乌孙并不了解汉朝的强大与否,且畏惧匈奴,不敢贸然行事,故而结盟一事再次遭遇失败。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断匈奴右臂”、共抗匈奴的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敦煌:地名。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汉武帝时置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②祁连:山名。古祁连山有南北之分。南祁连在新疆南部,自葱岭而东,包括古昆仑山,阿尔金山和今之祁连山。北祁连即今新疆天山。匈奴语呼天为祁连。

③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盆地,纳伦河横贯其中。都贵山城(今卡散赛)。

④康居:古西域国名。游居于今咸海与巴尔喀什湖之间。都卑阗城。

⑤羌:古代西部民族之一。

⑥堂邑氏奴甘父:堂邑氏,姓,汉人。堂邑氏的奴隶名甘父,胡人。

⑦浑邪王:匈奴单于派往河西走廊一带游牧的首领。

⑧幕北:大沙漠以北。幕:通“漠”。

⑨酒泉郡: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

⑩武威郡:郡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

参考译文

当初,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作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他们)怨恨匈奴,却没有盟友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接受招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了他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到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大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贼寇(袭扰),丝毫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了。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没能得到月氏的明确表态,就回国,(他)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发生内乱,张骞就与堂邑氏的奴隶甘父逃回(长安)。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得以回来。

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大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朝拜服侍匈奴,匈奴攻打未能取胜只好撤军返回。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汉军围困,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如果真能在此时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们渐渐东迁,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汉朝结为兄弟之国,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这些国家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附近的国家。

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向东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汉朝就许配公主做昆莫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击匈奴,匈奴不难打败。”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不知汉朝疆域大小;长期以来一直臣服隶属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就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等各个附近的国家。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之后一年多,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了。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以前统辖的地方设置酒泉郡,逐渐征发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思考题

结合全文,说说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有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