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感悟1000字

为祖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读《三国演义》有感

放下那一本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还余音绕梁;那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还在我的眼前浮现。就让我来带你走进明初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吧!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第一句话,总体概括了东汉末年局势动荡的特点。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在这一时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好汉,如诸葛亮、司马懿、陆逊、庞统等文臣,吕布、赵云、典韦、关羽等武将。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便进入了大众口中的三国时期,而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之后,才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期。经过一系列经典的战役,最终魏国的司马懿篡权,由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几百年的乱世三国。

要说《三国演义》中的关键性人物,那么诸葛亮和曹操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关羽是特别受民众喜爱的一个角色。罗贯中用才能、愿望、气量、智慧为基调塑造了诸葛亮料事如神、聪明睿智的形象;用豪爽多智、诈伪狠毒为基调构成曹操大政治家的形象;用义贯千古、骄己傲人为基调雕刻关羽的悲剧形象。后人将此总结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

罗贯中笔下没有明显“绝点”的人物,也有鲜明的个性。如刘备仁义却未免虚假,周瑜风流儒雅却器量狭小,赵云忠诚而勇武,司马懿老谋深算,张飞粗中有细。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经典故事,如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赵云长坂坡单骑救阿斗……魏蜀吴主帅军师文臣武将,个个都有鲜明的个性,成为独特的“三国人物画廊”。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和赵云了。

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让后期成为昭烈帝的刘备接连拜访三次的那个人便是卧龙先生诸葛亮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庞统并称“卧龙凤雏”。他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让刘备去攻打益州和邳州,经过一系列的布计,才使刘备这一草根出身的卖鞋匠成为了三位皇帝之一。他有许许多多神机妙算的计谋,例如草船借箭打消周瑜杀自己的念头、舌战群儒使孙刘联合抗曹、火烧赤壁借东风奠定三足鼎立、七擒孟获平定少数民族的骚扰、空城计使司马懿退军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了蜀国,使一个仅由刘关张建立的小政权变成偌大的蜀国。曹操也曾请诸葛亮出山,可是被他拒绝了,放弃了曹操那边的好条件,选择了刘备这边的差条件。他用尽自己的一生,辅佐了刘备父子二人,成就了蜀国的伟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奉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的理想。他,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他为自己的国家尽了最大的力量。

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总之中,武力值最高的便是赵云了。赵云,字子龙,因其一生中从未打过败仗,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便是长坂坡单骑救主,以一人之力对抗曹操的百万大军及诸多武将。曹操曾劝他投降,并赏赐他荣华富贵,可他却拒绝了,一心只忠于刘备。左手拿短剑,右手握长矛,胸前系阿斗,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将蜀国未来的皇帝刘禅安全护送回国。“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描述的便是他无人能敌的样子。他也为自己的国家尽了最大的力量。

但这本书中,令我最为气愤的是刘禅了。赵云冒着生命危险,救上来了一个沉迷于享乐且胆小的懦夫。刘备白帝托孤,明明告诉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他并没有这么做,是因为他相信刘禅可以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在蜀国后期,诸葛亮文武双全的徒弟姜维在与魏国殊死一战,明明可以全歼魏国的主力,可刘禅却因被敌军包围而害怕向司马昭投降了,让姜维有心无力,造成了蜀国的陨落。后面司马昭把他接到魏国去享受,封他为“安乐公”,他还十分开心:“此间乐,不思蜀!”乐坏了司马昭,他也就赢在了刘禅这个昏君上面。他可谓是坑死赵云姜维诸葛亮,乐坏旁边魏国司马昭。他一个人,便造成了许多人努力的结果白费,真不愧叫阿斗!他在决定蜀国存亡的时候,却选择了退缩,把自己的国家给狠狠的坑了一把。

读完了这一本书后,我才明白:统一,才是历史永久的进程趋势,过程虽然有困难,但也要努力坚持下去,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就如同当今的中国,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势力对台湾收复的种种阻挠,唯有统一,才是正道!坚决不可以让步。所以我们从当下就要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才能报效祖国。尽我们最大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母亲不受他国的排挤和压迫,让我们的祖国母亲实现富强!

内容推荐

【下一页】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