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报告1000字

【第1篇】

鸿篇巨制的独到描绘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讲述历史,而分明在娓娓讲述着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不叫天下负我”的曹操的阴险狠毒;“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国演义之所以可以刻画出如此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态描写,不仅使人物更加亲切,而且这也在诉说着动听的故事——“惊”,是人们常见的心理活动,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里体现地淋漓尽致。同时,在“惊”的背后,对诸葛亮机智的赞美也十分凸显。在故事中,鲁肃探访孔明,孔明把鲁肃接入小舟,对他说到:“我还没来得及去为都督贺喜,你就来了。”鲁肃问道:“有何喜事?”孔明道:“公瑾让你来打探我知道还是不知道的这件事,就是要我贺喜的。”说的鲁肃:“大惊失色问道,先生如何得知?”

在这一个小片段里,鲁肃的大惊失色使他的心里毫无遮掩的显露出来,他的大惊失色也使读者明白,孔明并没有中了计策。从而,“惊”从侧面巧妙地体现出孔明的机智和料事如神。在侧面描写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体味内容,使人物更富有神采。

当剑“借”来时,船到岸边,周瑜已派五百军士在江边准备搬剑,孔明叫他们把剑从船上取下,搬入中军帐前交纳。鲁肃去见周瑜,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孔明取剑之事,周瑜大惊,慨然叹息道:“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他!”从周瑜的语言中,我们便可以得知,孔明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自愧不如。但他说话前的神态更是一鸣惊人地体现了孔明之智,通过周瑜的反应,再次为孔明的智慧增添光彩。从此可见,这一点一滴的细节描写,在情感表达中是不可忽略的。

而人物离不开故事,《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也十分细致,同时还将战争场景与谋略结合得相得益彰,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用了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原因在于细节描写上的变换,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制胜,或静以待变,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又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了正确的战略计策,利用和扩大袁军的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袁军主力的胜利,突出体现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每一个章节的构思都十分巧妙,经过作者的细致雕琢和深思熟虑,通过生动的细节,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脑中满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宏大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读者沉浸其中,深感名著写作的别具一格。

【第2篇】

在我的记忆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欣赏两个人——曹操和诸葛亮。

有人说曹操是个奸雄,有人说曹操胸襟开阔,还有人说曹操惜才如命。而我认为曹操是一位褒贬不一的人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曹操多疑,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九口,因为他的多疑,在赤壁之战前杀死了蔡、张二将。因为他的多疑,认为华佗给他治病是帮助关羽杀他,他把一位名医害死了。

曹操多疑是他的本性,如果曹操不多疑他就没法生存下去,就不能与其他两个国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虽然曹操一生多疑,但曹操也有很好的一面,就是爱惜人才。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哭的死去活来。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母。

曹操也很有文采韬略,一生写出很多的诗词和兵法名著,如《观沧海》、《龟虽寿》、《兵书解要》等。若不是曹操胸怀壮志,才华超群,又怎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词和具有作战价值的兵书。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毛泽东说:“往事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在历史长河中,三国只是沧海一粟,曹操却用他匆匆的一生,写出了惊鸿一笔。我们要学习曹操的雄才大略,博才多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历史也有考证确有此人,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一个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掐会算,他用兵如神,出奇制胜,总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此书有诸葛亮三国才精彩。

初出茅庐,连烧曹军三次,为刘备争天下拉开序幕。大伙烧的曹军肝胆俱裂,魂飞魄散,曹军一听到诸葛亮,全军慌乱,四肢打颤。让关羽、张飞佩服的五体投地,多员大将心服口服的跟随打仗、听其指挥调遣。诸葛亮真的是神吗?非也,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一直隐居隆中,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熟读兵书,后来才用兵如神。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学习,令我佩服不已。

六出祁山,几十万大军来来回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以想象其中运粮行军的艰难、困苦。诸葛亮无论走到哪里?打的曹军上至丞相,下至无名小卒,无不听到孔明的名字就打颤。可他体恤百姓,无论大人孩子都特别喜欢他,纷纷出外迎接。八卦阵、诸葛连弩、木牛流马被诸葛亮用的得心应手。让司马懿不敢正视你,你用你那聪明才智换回蜀国百姓的安康,为刘备挣得三分天下。你还视贤若渴、广交朋友,睦邻友好。看看自己真是愧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知识面这么窄,孤陋寡闻,但我们的学习条件如此优越,还不努力学习,真是荒废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有这么渊博的知识,不在于一时的积累,而是时时刻刻都要积累学习,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

泪洒五丈原,你到死都惦记着你的军队,你的百姓。你拖着病弱的身体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最后含泪而去,带着未完成的心愿而去,带着主公重托遗憾而去,那泪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哀伤。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这就是诸葛亮,是一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去学习。他在《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人的楷模,这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你怎么认为呢?也许英雄所见略同吧。

【第3篇】

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身为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是有它的道理。也许是故事的生动有趣,或是情节的出其不意,抑或人物的细致入微,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阵阵触动,在读者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吟咏着这气势澎湃的开篇词,我不禁对词中的英雄产生了疑问:《三国演义》中讲到的人物无不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但是,在那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当时,曹操曾对那时那个寄人篱下、无兵无地的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语,煮酒论英雄也因此留名青史。有人说,曹操错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刘备,而是他手下的那些贤臣猛将,他们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有的武艺高强、驰骋沙场、叱咤于风云之间。而反观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穷卖草鞋的草夫,却幸得贵人相助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可曾想过:倘若刘备这样的一无是处,又是怎么拥有这样一支有勇有谋的威武之师的呢?

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公谨记;借东风天公作美,空城计艺高胆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与忠心的代表。可是,让我们回到这种种的丰功伟绩之前,来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刘备,他很有可能怀着他的淡泊和孤傲,一辈子只是做一个平庸的诸葛村夫。若是碰上孙权,诸葛亮何时才能出人头地?若孔明碰上曹操,想施展才华就更难了。所以,诸葛亮是幸运的,幸运的遇到刘备这样的英主让他有大展才华的机会,他是不世出的人才,是需要伯乐去发现的千里马,而刘备正是这个慧眼识才的伯乐,是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的英雄。

赵云,武艺高强、侠肝义胆,一身银白色的盔甲更是尽显少年英气。他单骑救阿斗,面对曹军气势汹汹的部队,毫不退缩,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忠心耿耿,如入无人之地。论武功,刘备定比不过他;论才智,刘备也甘拜下风;论勇气,刘备被曹操一人吓的筷子掉地。所有的一切,赵云似乎都略胜一筹,可为什么他还对刘备绝无二心呢?因为刘备比他会用人,而这一点,正是猛将与英雄的差别,也正是刘备的独特魅力所在。

刘备大智若愚。他懂得无为而治,懂得如何让手下的人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一个人竭尽所能;他懂得如何收纳民心、聚敛人气,从而得到天下英才的爱戴与拥护。刘备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子龙,却能成就一方霸业。而历史上刘邦不也是如此吗?他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却开创了延续数百年的大汉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如此。他起初无一兵一卒,最终却建立了威武的大明帝国。由此可观之,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做得最好、说的最妙,但他一定能将做的最好、说的最妙的人团结起来,并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效力——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团结才是力量”,一个领袖般的人物,把所有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并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尽最大可能去发挥能力,从而形成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强大凝聚力,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

现代社会人才济济,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善于发现人才的领袖,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社会需要更多像刘备这样的英雄,在社会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备,才是这乱世中真正的英雄!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