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800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又让多少人们为之落泪。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是千古绝唱。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与发现,书中的细节刻画尤其令人叫绝。它将封建社会下大家族的礼节、制度、日常的吃穿用度一一向我们道来,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书的各个角落,不会让人有为了说而说的赘述感。每个细节都很到位,一切都显得无比自然,让你改不动一个字。

先用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药方来说,它的配置极其繁琐,且有的材料如“小雪”当天的雪十二钱此类,是可遇不可求的。可薛家配置好冷香丸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明写药方,却暗示了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贵,同时通过薛宝钗吞食冷香丸说明她压抑自己天性的事实, “一箭双雕”这便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更何况全书处处有这些细节呢!

曹公在书中的伏笔也为一绝,脂砚斋说他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可能不经意间的玩笑,又或是气话,便一语成谶。像元宵节是姑娘们的灯谜,元春的谜底“爆竹”便是她得宠一时,但是一瞬后就“回首相望以化灰”惨死的谶语。探春的谜底“风筝”,便是她未来将远嫁的证明。正是这样一步看十步的长远目光,才让红楼的情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很多人谈到《红楼梦》都只会说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但我想说的是《红楼梦》是一本格局十分之大的书,即使八十回后的文稿丢失,也无法遮住它的光芒,里面不仅有故事,也有芹圃精湛的语句,有令人叫绝的细节与构思,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记载,有当时政治的述论,而绝不拘泥于宝玉和黛玉两人的爱情故事,《红楼梦》是那个时代各方面的集大成者,它所述的人情世故和家族悲剧,也绝非只是为悲而悲,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优缺点,是立体在书中生活的人。这才是《红楼梦》之所以为名著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刘姥姥这个角色过没有,在我看来,这个人物的刻画及其立体且优秀,而且为书里增加了一大批亮点。

可能大家想到刘姥姥,印象中大多停留在她进大观园闹笑话上面。但我说的亮点不在此,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原著,会发现刘姥姥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不同于王熙凤的精明,刘姥姥身上带的那种庄稼人特有的狡黠,她来贾府是“打抽丰”的,也就是求接济。刘姥姥是有求于人的,所以她清楚自己的定位,在贾府里逗老太太开心,老太太让她在大观园里作陪,她便毫无包袱地插一头花,在行酒令时故意说得让全场哄堂大笑。凤姐为了博老太太欢心故意给刘姥姥准备大酒杯,刘姥姥看出来也接受了。老太太是个明白人,自然是图一乐,但难免也有人会看不起她。黛玉就叫过她“母蝗虫”,妙玉更是因为刘姥姥用过便直接弃了她用过的杯子,尽管那杯子价值连城。

可刘姥姥仍然善良对待每一个人,不管是谁,即使是丫鬟们也以礼相待,这是她作为庄稼人的一份淳朴,也是她走时连平儿都将自己的私物赠予她的原因。人际交往,有时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在八十回后的情节里,刘姥姥肯定还有关键的戏份,在巧姐的判词中,有“偶因济村妇(又作“济刘氏”,指向更明确),巧得遇恩人。”的句子。所以,刘姥姥她在贾府败落,会倾力救人,回报贾府的恩情。目前基本可以确定她在虎口中救下了巧姐,让巧姐成为“十二衩”里在贾府落败后的幸存者之一,这些种种又让人看到她淳朴、憨厚、善良的一面。更加让刘姥姥这个人物丰满起来,令人不得不对曹公佩服的五体投地,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很奇怪,为什么在八十回后的剧情里用“基本肯定”“会有”这样的词汇,也有人会觉得书里的配角不用这样分析。实际上,八十回后的内容非出自芹圃之手人尽皆知,而程高本的续文也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结局。我看过刘心武先生的红楼剖析,也同意他关于续作的观点,其实这个版本的很多地方与前文不符,中间也是疯狂的崩人设,像宝玉突然间不反对上学了,贾母不管黛玉的生死,促成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认真看过前八十回的应该都可以看出贾母是宝黛党),前面的众多伏笔到后续的四十回集体掉线,弄得一些线索没头没尾的。大家有自己的续书自由,但毕竟续作者不是芹圃本人。所以,我的个人提议是当同人文看就好了。

文学的长河繁星闪烁,而《红楼梦》无疑会是那璀璨中的一颗。纵使有存在争议的部分,却不影响它的价值。里面的人、物、景、无一不穿过时光,成为一代代人心里的经典。书中人物的悲剧,也引得多少人为之叹息。

终了,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

到底,是望山中高士晶莹雪,念世外仙姝寂寞林。

一纸红楼千古梦,悲歌尽。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