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行走着的伟大——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两千多年前的余音,却仍回荡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乃至世界大地上。我们眼底浮现的,烙印在心里的,是他在战火纷飞中毅然逆行,躬身奉上一张张心忧天下的治国之论;是他于桃李堂前抚琴浅唱,满面慈祥与弟子共谈人生之道;是他埋首书屋中,潜心整理出当时流行诗乐……孔子在春秋一直行走,一路留下伟大的印记。而我有幸在《孔子的故事》的带领下,去敬仰、去跟随那行走着的伟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曾怀着满腔热血,从家乡鲁国远赴齐国,希望能有一番大作为,但撞上了政见相左的晏婴及贵族,仁礼之道不得实施,只能从南墙回头。回到内乱纷飞的鲁国,贵族们尔虞我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几载蓄力,刚铺开宏伟蓝图,却又被挑拨离间而出走他乡。期间尽管经历了战争残酷、百姓疾苦、自身困厄,但却都为他求贤主施德政的决心增添了一笔坚定。他难以在混乱的现实中施行德政,于是把理想寄托于书中,才有了流传千古的《论语》著作。

在孔子的思想里,“为政以德”首先是为政者之德。他曾赞扬古贤:“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为政者首先应当具有君子之德、悯人之心,方能为万众之表率。当今中央所倡导的“常修为政之德”便是借鉴于此。其次,“为政以德”更是要求君主拿出真正福泽天下的政策,使秩序井然,万物和谐。最后,“德”应当渗透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每个百姓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整个社会也就成了真正的大同社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间断一生的求政之路,连贯一生的教育之路。作为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与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孔子与弟子间,总是互相尊重。与学生论道时,他总是慈祥地询问、尊重每一个弟子的发言,对每一位弟子都尽应到之礼,不因为知识的渊博而对他人有丝毫怠慢。在如今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与学生间平等尊重,“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实践恰恰是孔子时期就已提倡的。

孔子善于启发,而不是强硬地灌输思想。有次,孔子向弟子们询问志向,有的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有的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并不加以评论,而是道出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从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话语一对比,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启发了弟子们。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深知艺术对于人类有着巨大意义的孔子,在从卫国回到鲁国的晚年,就把整理当时流行的诗歌和音乐当作了首要工作。他这一工作是规模宏大的,几乎触及当时全部流行的歌词和乐谱。正是主要靠了他的整理、提倡、保存,那部辉煌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才广泛流传起来。

…………

尽管孔子的仁政在乱世之中是一个孤独的异类,尽管孔子的教育方式在今日仍有难实现之处,尽管礼乐最终是为等级秩序服务……历史总是有着它的时间局限性,这就注定了它会有缺憾,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伟大,是前途,是光明!

孔子一路走来。这一路,是艰辛,是迷惘,是试探。但这一路,也是坦荡,是坚定,是执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将继续走下去,流传在世世代代的心中。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