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1000字

活着就有希望——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反反复复地读了《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被霍金那种乐观向上、正视命运的精神品质所感动。

当我读到:“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震颤了,又细细品味了一番,感受到了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而感到高兴。霍金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真不愧是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她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加倍努力,不屈不挠地认真学习。她这种热爱生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凯勒考上了哈佛大学,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帮助关心残疾人的事业,真是太伟大了!

中国的张海迪5岁就患上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是她沮丧和沉沦了吗?不,她没有,而是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这时,再想想我自己,从小自尊心就很强,同学说我考得不理想,就认为太没面子了。其实,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遇到困难能进行自我鼓励。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如果一个人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有残疾,我们应该把自身的困境置之度外,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