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2000字

范进中举,国家与民族的悲剧——《儒林外史》感怀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剧中,时不时就会出现某个人科考中举后人人皆来祝贺道喜,热闹非凡的盛大场景。我们看到这番景象,也欢呼雀跃,如同金榜题名的是自己一样。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原因也不为何,只因中举之人十年寒窗苦读已有收获,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即将满堂富贵,怎不叫人欢喜呢?

可在这些欢喜人家当中,偏偏就有一个人“放荡不羁、独树一帜”。此人便是中举却喜极而疯,三年后成为皇帝钦点的山东学道——范进。

说范进就不得不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作为最伟大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其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犹如书中所述都发生于眼前一般。每个人,每件事,每一个细节都显现出对社会的讽刺。而范进,便是《儒林外史》中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是悲?这是许多人的疑问。我倒认为中举却疯是一场喜剧,只是因为这场喜剧发生在范进身上,才奠定了这场喜剧注定是一场悲剧。

范进中了举为什么会疯?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主要的便是范进自己。书中第三回有这一段文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了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范进在二十岁参加了考试,可五十四岁都未被录取。却正是在五十四岁这年先遇周进考中秀才,不久就又中了举人。三十四年都没有中举,却在几日之间连中两次。待到邻居找到正卖鸡欲买米的范进向他报喜,范进以为邻居在开玩笑逗他玩寻他开心,根本就不信。可被邻居拉每家时,又仔细确认,待确实了自己中举,就大叫:“噫!我中了,我中了!”疯了?疯了……喜极而疯,知命之年才中榜,虽然可悲,却道也还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另外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就现在而言,考试自己考90分,别人考89分,虽就一分之差,也难免不去讽刺一番。常言道:“范进中举,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原因便是当时社会,身为贫困却看不起贫穷,人人追名逐利、攀结富贵。范进三十四年都未考中,自己的岳父胡屠夫都看不起范进这个现世宝穷鬼,所以范进必定被胡屠夫及邻居嘲讽至中举前的最后一刻。像范进这样的穷苦书生不过众人愚弄取笑的对象罢了。即使范进如何地坚持不懈、一念永恒,但面对如此虚伪的社会,他的内心就毫无波澜吗?

最后、最根本的,就是当时的科举制度及它的用途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考试考不上也就不考了,在过去有点学问,肚子里有一些墨水,找个琯,当个教书先生,混口饭吃。而当时的科举制度被当作升官发财的道路,所以说范进在一棵树上吊死也算是情有可原了。为了过上太平日子、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兴盛于两宋,初衷为是招揽贤才、建设国家,却在明朝建立后,设立八股文制,结构单一死板,禁锢了仕人的思想,于此科举成为当朝统治者巩固自家王朝的手段;科考中举本是为了展示自身的才能,为国家效力,到最后却成了人人为了当官发财、衣锦繁华的门径!

范进五十四岁才提名于榜上,但也享到了余生无忧,做了山东学道。可他耗尽将近一生才取得功名,五十四岁!五十四岁啊!武乡侯诸葛亮五十四岁六出祁山、兴师北伐无果,薨于五丈原,“中国魂”鲁迅五十四岁因肺结核病在上海与世长存,就是《儒林外史》著者吴敬梓本人也在五十四岁逝世。这不可悲吗?不可悲吗!五十四年他人都已经芬芳一生、青史留名、名垂千古了!而范进才刚刚中举,常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好好学习,可空耗三十余年做一个老儒生值得吗?

这不值得……悲剧。

社会冷暖,情伪意假,失意时,人人恨不得离远远的,千夫所指、鄙弃唾弃,成为众失之的。风光时,个个趋炎附势,巴不得做亲戚。面孔变化多端,这便是社会不可更改的世态炎凉,这是真的社会吗?

这是真的现实社会……悲剧。

科举制度建于兴盛,衰于兴盛;推动了社会进步,也阻碍了社会进步。

范进不仅仅只有一个,科举制存在了多少年,范进就存在了多少年!谁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个如此可喜可悲的范进进存在过。

这,不仅仅是范进一个人的悲剧,当时遭受封建科举的读书人的悲剧。

更是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剧!

而可喜的是,这场长达千年的悲剧已经落幕,曾经的业已不复存在。

喜剧上台了!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