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鹏击千里终不疲,一日风起古原新

——读《白鹿原》有感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的雄奇史诗,一幅陕西农村的斑斓画卷。它生动描绘了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家族两代人近百年间的恩怨争斗。当我读罢全书,掩卷深思,眼前好像出现那片莽莽的白鹿原,原野上一只白鹿闭目凝神,原野的上空大鹏正骞翮奋飞,它仰天长啸,抟扶摇而上,顿时,古原焕新。白鹿自然是白鹿原的象征;而那大鹏,在我看来就是鹿兆鹏的象征。

鹿兆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真”,这是他面对感情的态度。因为不爱,他走南闯北,让冷先生的女儿在原上“活守寡”;因为爱,他突破世俗,与弟弟鹿兆海的未婚妻勇敢地结合。这些行为是鹿兆鹏屡屡遭人非议的缘由,我倒认为这正是他敢爱敢恨真性情的体现。他和冷秋月之间根本没有感情基础,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婚姻真的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吗?反之,他与白灵的婚姻是出自爱情,出自革命友谊,可能还有些许兄妹之情。当白灵提出要变“假”夫妻为“真”夫妻时,他也曾犹豫、羞怯甚至避让。可他最终决定迈出这一步,因为他确确实实深爱着白灵,以至于在梦呓中呼唤着她的名字。冷秋月的悲剧人生确实是鹿兆鹏所直接导致的,但究其根本,恰恰是鹿兆鹏的敌人——封建礼俗把她推下无尽深渊。试想,如果父亲鹿子霖的几个耳光就让鹿兆鹏彻底屈服,安安稳稳在白鹿原上居家过日子,那么白鹿原上可能会多出一个不合格的丈夫、一个浮在土地表面的农民,而中国却少了一位坚定的战士,《白鹿原》也少了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角色。

不单是爱情,在友情面前,鹿兆鹏也是个真诚可靠的汉子。他与黑娃向来坦诚相待。小时候两人同上学堂,家境殷实的兆鹏常给黑娃带些稀罕的吃食。从一块冰糖、一起逃学开始,两人结下长达一生不曾泯灭的兄弟情义。当上校长之后,兆鹏不忘找来发小黑娃,“黑娃你咋搞的?也不来我这儿谝谝闲话”。两人畅谈婚姻自由,商量火烧粮台,“闹革命”的友谊就此开始。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兆鹏又推荐黑娃上城里参加“农讲所”,与黑娃一起在白鹿原上刮起一阵“风搅雪”。后来兆鹏屡屡落难,黑娃也总是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两人虽不是亲兄弟,却是“真”兄弟,这与兆鹏的“真”自然也是分不开的。

读到后来,愈发感到鹿兆鹏的“勇”,这是他作为一名反封建斗士的品质。他可能是白鹿原上最富有抗争精神的人了。黑娃学为好人后重进祠堂,鹿兆海战死沙场后马革裹尸,他们最终都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鹿兆鹏则始终与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相抗争着,参加革命后坚持不“跑回原上跪倒在那个祠堂里”,直到革命胜利后下落不明。这种坚决的抗争精神,试问又有几人能做到?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总结鹿兆鹏,那就是“变”,这是他作为革命者的不断蜕变。说实话,在大革命时期他和黑娃一起“办农协”、“风搅雪”,革命的手段都是极其野蛮、极其血腥,甚至带有幼稚色彩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农民革命的不成熟性的侧面反映,也是他本人斗争方式不成熟的直接表现。参加红军进军西安期间,他感到“忧虑和胆怯”,认为“那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进军”。进军确实失败了,姜政委变节投敌了,他侥幸捡回一条性命,但他没有服输。朱先生说他:“你又把本蚀光了”,他苦笑着答道:“啥时候连我也蚀了就不干了”。他从岳维山、白孝文的面前成功逃脱,“背河谋生”伪装自己,排除千难万险终于又一次在城里投入地下工作。白灵在受到沉重打击时郁郁寡欢,他硬着心劝导,“白灵同志,在中国干共产的人,得修炼成能吞咽刀子的硬功夫,只凭一般的顽强是不行的”,“我们还得学会容纳仇恨”。他设计投毒杀死了叛徒姜政委,后来又参与组织召开全省党的非常代表大会。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前夕,鹿兆鹏重返滋水县,化装成国民党军官与彼时已成为县保安团营长的黑娃接头,策动县保安团联合起义,使滋水县成为“没有动刀动枪成功举行起义的一个县”。当他与老对头岳维山再次见面——此时两人的位置发生了互换——他“缓缓走到岳维山面前,紧紧盯住那双眼睛”,“嘬一嘬嘴唇说:‘我过去在你手里标价是一千块大洋,你而今在我手里连一个麻钱都不值。’”没有游街批斗,没有铡刀乱铡,一句轻巧的言语也能让敌人“脸颊上的肌肉抽搐”。鹿兆鹏羽翼渐丰,真应了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最后黑娃被白孝文设计处死,鹿兆鹏自始至终没有露面。撇开作家暗示“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的用意,我认为此时鹿兆鹏“又随着部队一路朝西打去,一直追打到新疆”,可能已经牺牲,否则白孝文不会大胆“出手”。从“真”字上讲,鹿兆鹏不可能见死不救;从“勇”字上讲,虽然不愿,但鹿兆鹏也不惧与白孝文争斗;从“变”字上讲,成为烈士可能也是革命者鹿兆鹏的期望归宿吧。我愿意相信这样的鹿兆鹏。

作家在卷首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诚如此言,一部《白鹿原》,看透中国近代农村状况,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缩影;一位鹿兆鹏,谱写共产党员的人生历程——不忘真情,坚持抗争,逐渐成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畏艰难险阻、敢拼敢为敢当的中国共产党人何曾缺少?在白鹿原不远处的榆林市定边县,优秀共产党员石光银一生都在同荒漠、同贫困作斗争,誓将沙地变绿洲,带领那里祖祖辈辈受风沙侵害、受贫瘠土地所困的乡亲们,拼出一条致富路。是何等强大的力量可以驱动着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在神州大地上创下一桩桩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坚强的精神指引。鹿兆鹏也好,石光银也罢,还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他们都拥有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先进思想的武装,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要实现什么,相比之下,国民党的保安团丁“是人人害怕的老虎,又是人人讨厌的老鼠”,百姓感叹“清家皇上对民人也没有这样心狠”,朱先生能够断言“天下注定是朱毛的”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共产党人还对脚下的热土充满了热忱,鹿兆鹏为白鹿原乃至全中国得到解放、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而斗争,石光银为荒漠变作绿洲、人民脱贫致富而治沙。时代变了,理想不同,但他们的家国情怀是相通的,他们的初心、使命是不变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

鹏击千里终不疲,一日风起古原新。白鹿鲲鹏俱远矣,风流人物还看今。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早立大志,勇敢开拓。不断成长,方得始终。这是我眼中《白鹿原》的现实意义,这是我耳畔来自鹿兆鹏的谆谆教导。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