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4-11 16:35:15 我要投稿!
【第3篇】
小说《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写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 使 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说中姚木兰与孔立夫互相爱慕,本是绝好的一对,但却阴错阳差,姚木兰嫁给了曾荪亚。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他们相知、相爱得很深,却有着细腻的情感和冰雪一样的纯洁。
姚木兰抱定了绝不伤害他人,也绝不伤害自己的宗旨,把这种爱只是视为一种自我享受的记忆。但在孔立夫被捕的关键时刻,她还是难以抑制的挺身而出了。对自己心仪的孔立夫,她用几乎是自我牺牲的方式,担起应负的拯救责任。她救了立夫的命,虽然由于有些冲动,有些显得不顾一切,甚至因而惹起了丈夫的猜疑,但她并不后悔,既没有影响大家对她的认同,也没有影响夫妻关系。
我觉得一个女性能把道德情感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妥善处理好是一件高尚的艺术,而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的优雅情怀也恰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姚木兰深知爱情绝不是一种占有,她把微妙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绚丽火花,深深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尽管她与孔立夫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的情愫若隐若现,但那种彼此之间默默的深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姚木兰与孔立夫的爱,虽然含有一点个人私情,但我认为更具有深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爱情,它留给了人们很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心理悬念。
抒一曲正气浩然的豪情
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所以姚木兰这个人物很有个性,阴柔中有阳刚之气,动静兼宜,又绝不失大家和淑女的风范。
林语堂先生之所以给这个角色定名为“木兰”,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而花木兰却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就告诉人们,巾帼不让须眉,纤弱女子也同样能“惊天地而泣鬼神”。
姚木兰自幼有一股一般女性少有的豪气。小说开始,年仅10岁的姚木兰刚出场就表现了一种不凡的大气。它敢于在父母面前发表甚至大人都难以想到的独特见解,敢于直接的表现自己,其智其勇初露端倪。
父亲从小教育她:“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牢牢印入她幼小的心灵。由于兵荒马乱,木兰一家在逃难中,她与家人走失,此时她表现了一个小孩子难得的清醒和冷静,在巧妙与人贩子的周旋中,终于逢凶化吉,被曾家搭救。由此也造就了她人生的乐观豁达,造就了她有勇气、敢奋斗、能容忍的性格特征。
如果说,为了接受新思想,为了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她毅然前往天津女校读书,这件事,按当时说就是惊世骇俗之举,已经反映了她的勇气和睿智的话,那么她后来敢于面对军阀和日本人的凶蛮,支持女儿参加学生运动,支持儿子投身前线,就更昭显了她的民族气节和大爱之情。尤其最后一章,在天主教的修道院,一个日本兵欲侮辱女儿阿眉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畏惧的冲上去,“冲到日本兵身上,用嘴咬抱着女儿的日本兵的胳膊”,把中国女性大义凛然、不畏牺牲的豪情尽情地表现出来。
聚一团谦恭和善的慈情
木兰有着大慈大悲之心,她不仅以极大的孝道侍奉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弟兄姐妹,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着逐渐走向衰败的曾家,她在出嫁之后,以开阔的胸襟和无限热情对人友好,包括长辈、妯娌、兄弟姐妹和家里的仆人,同丈夫甘苦与共,对大嫂曼娘亲密恳切,家庭关系处理得洒脱自然,恰如其分,呈现出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情和爱怜相遇、相识的每一个人,甚至于对一草一木,都给予了很好的呵护。
暗香曾是和木兰被义和团红灯照那个德州婆娘关在一间屋里的难友,那时木兰就想解救她,没有成功。由于再次的偶然巧遇,木兰竟成了暗香的主人。对暗香,木兰一直象亲妹妹一样对待,疼她、爱她,还主动牵线搭桥,促成了暗香与曾经亚的婚事,使暗香有了一个最美好的归宿。
牛素云在《京华烟云》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是一个让人又恨又怜的人。她出生在人称“牛财神”的牛似道家,从小骄横跋扈,自私贪婪,好与人斗。由于在木兰结婚的时候,陪嫁大大超过了她,抢了她的风头,所以处处与木兰作梗。特别是在与经亚离婚后,牛素云完全站在了曾家的对立面,甚至与木兰为仇作对。就是这样一个凶悍自私的女人,姚木兰也同样抱有一片诚意,给予了很大同情,甚至在最后以德报怨,不惜个人的钱财全力解救误入歧途的牛素云,去感化和拯救一个堕落的灵魂。记得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借曾子之口,以“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来称赞自己的弟子颜回。意思是说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我认为姚木兰的谦恭和善及忍让精神,比起颜回来,说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捧一钵道法自然的哲情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