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多芬传》有感1200字

粗犷,忧愁,如同狮子一般深刻的脸庞,这就是贝多芬面容给人的印象。罗曼罗兰写道贝多芬仿佛天生一副愁苦的面容,人看了都竟禁不住落下泪来。痛苦,悲伤,就如同他一生的悲剧,由里至外的不自觉的流露出来。是的,贝多芬的一生,只能用悲剧来形容。

德国的蓬恩,那是最初养育贝多芬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沁人心脾的小城,却与贝多芬的童年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母亲早逝,父亲又不停的驱使他去练钢琴,有时甚至一关就关在屋子里练一天,仅仅是为了他父亲的那点虚荣心。当然,对于以后的贝多芬,有这样一个严厉的学琴环境无疑是幸运的。但是,音乐从一开始对于他来说,就不是陶冶情操的行为,而是生存的工具,这无疑是残酷的,为了面包,为了生存,或许音乐从一开始对他就是个包袱。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全家的生计就压在了他一人身上,这就更使他无法享受正常孩子应拥有的欢乐,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欢乐从一开始就与他无缘。但这也正是他不寻常之处,要是平常人,真的很难对于自己赖以生存且近乎于被强迫才使用的工具产生兴趣,更别说是灵感四射。然而,贝多芬却做到了,从被强迫到最终靠音乐抒发自己的哀愁,迸发出自己的激情与狂野,那肯定是个相当艰难的过程。

如果说仅仅是苦难的生活,那倒也没什么,因为凭借贝多芬的才华,终能让世人屈服,就如同他所说的:他是人类灵魂的酿酒师。但上帝似乎不满于现状,以至于最终将贝多芬的听觉也夺了去。对于一位以音乐为生的人来说,没了听觉就等于废人。因为他们需要靠听觉去感受音乐,去调整音乐,去创造音乐。可想而知,近乎于完全失聪的事实对与贝多芬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生活的不便,恋爱因此受到的阻碍都没什么,但若因此告别音乐,我想这肯定会令贝多芬,这个旷世的音乐奇才疯狂,颓废。更何况那时的他仅仅才创作了2部协奏曲,他的音乐生涯才刚刚开始。事实上他也的确经历过这样一段灰暗的世界,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能重新的站起来,继续创作,甚至站在指挥台上奋情挥洒,耳朵听不到,他就咬着支在钢琴箱上的木棍感受音乐的振动,那真正的是在用心理解音乐,超越了听觉的限制,我想,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音乐家,也仅他一人,而能在如此窘境中再次站起的,也定是寥寥无几。我想,支持他的,除了惊人的信念,就是他隐含在粗犷外表下的仁慈。

是的,他是仁慈的,他的音乐生涯的初衷并非仅仅为了自己的生活,更想让他的音乐帮助到无数的象他一般可怜的人,因此他疯狂的支持着共和制,向往着自由,象英雄一样的战斗,就从他听闻拿破仑称帝时的狂怒可以窥得一斑。他的曲子给人勇气,这是只有拥有不向命运屈服的人才有的感情,是只有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人才有的坚毅,是只有了解人生苦痛与孤独的人才有的心声——一切,都从他的音乐中不自觉的流露了出来,影响着人们的灵魂。在这样的理念的支持下,他最终创造了一个奇迹。或许,若他没有遭受到诸多苦难,没有失去听觉,也就没有这些骇世的作品,因为,苦难是他力量的源泉。

我对音乐没有太大的兴趣,然而在我读完贝多芬的一生后,再去听他的命运交响曲,竟能感受到,在这样的乐曲中,蕴涵着一个孤傲不屈的灵魂,散发着惊人的倔强与强盛的气息。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