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先生》读后感500字

1937年至1949年是一段特殊的年份,在这13年里,中国依次经历了日寇压境,中华沦陷,光复失土,国共内战,中国建立5个阶段。而在40年与45年之间,在李庄这个当时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而《那时的先生》这一本书就是描写这艰危岁月中,中国文化大师群体沉默而光荣的历程。

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每个抉择都有可能决定着以后中国的命运。而身为一代文学大师,这种影响则更加明显。《那时的先生》为我们展现的就是这一群人:霸气又不失圆滑的傅斯年,兼济天下的建筑家梁思成,以及坚持自我的才女游寿。他们都饱含着对于国家与民族的热爱,所以他们不离不弃,宁愿辗转奔波。但他们不仅要克服困难继续学术研究,更要在种种困难之中生存,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失去幽默与生命力,而是在西南一隅的李庄继续绽放出光彩,展现出了中国学者宽广的胸襟与民族的风骨。

这本书也反映了以李庄为中心的历史剪影:上至清末,下至文革,大至同济风波、傅李之争,小到药品短缺、粮食不足的情况。而这些都有详细的史料记载。同时作者也不避讳学者之间的纠缠纷争,童第周出走同济,丁文渊的假公济私,史语所的纠纷,让读者也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而这也是作者力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

直至最后一章,作者将抗日胜利之后众人的命运一笔带过,渲染出了这些人在大时代中的渺小。这之后的他们,或身世飘萍,或深陷运动。但是我想,不论是在偏远的李庄里,还是在繁华的都市中,他们应该都不会后悔。因为在李庄的生活中,他们都表现出了对于这个国家、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家国情怀。而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强大之所在,力量之源泉!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