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周末,我上街购物。突然,乌云密布,天气骤变,我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

骑到一个小区附近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身后还有一把歪倒的轮椅。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车看着那个老人,只见他手臂支在地上,略带肥胖的身体艰难地扭动着,还带着微微的呻吟声。却始终爬不起来,我刚想下车去扶他,脑海中却突然闪过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画面,再看看眼前这位老人,心想:他会是讹人的老人吗?扶,还是不扶呢?此时我的内心异常矛盾。天下起了毛毛细雨,有点冷,而我的心,好像也是冷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爬起来。环顾四周,我发现在这条新建成的街上,除了我,就只有店门口的两个小伙子了,而那两个小伙子也像我一样,看着老人。嘴上在说着什么,却没有出手相扶。这时,一个中年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开了过来,他偏头一看,正好看见了那个摔倒的老人,连忙停下了车,就地停放一旁,不假思索地向老人跑去。看到那个中年人去扶老人,我和那两个小伙子也急忙过去帮忙,几个人吃力地架起老人肥胖的身躯,再抬起他瘫痪的双腿,我帮忙按住那辆乱跑的轮椅。齐心协力地将老人扶上了轮椅。中年人将老人推进了小区老人的家里。而我看见被中年人遗忘的连钥匙都没有拔的车子还在那儿,便在一旁守着,直到中年人返回来。

“扶不扶”渐渐成为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话题,扶还是不扶?也成为一个艰难的抉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从2014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播出后,无不引起国人的反思。扶还是不扶?扶了又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诬陷,值得思考。如果盲目地扶了,会不会和那句经典的台词“扶之前是开大奔,扶之后是骑二轮子”一样呢?南京彭宇案、重庆万鑫案、天津许云鹏案……一系列的案例接踵而至,让扶不扶再一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次,我和小伙子都犹豫了。因为“扶不扶”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这次,中年人毫不犹豫的行为犹如醍醐灌顶,使我恍然大悟。是啊,我怎么忘了,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人’字的一撇一捺紧紧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就好像是我们大家,是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帮扶的。”

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雨水遮挡了我的视线,但我的内心却逐渐清醒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我脑海浮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伸出援手,播撒爱心”等语句萦绕耳畔。我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我相信,大雨过后,天更蓝,水更清;我相信,老人是可以扶的!

[教师评语]:本文小作者叙写了街上突遇老人摔倒“ 扶不扶”的矛盾纠结,后在一位中年人的感染下毅然出手帮扶的经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出“人间自有真情在”“老人是可以扶的”的 主题。语言流畅,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以小见大,关注社会,主题颇为深刻。可见小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2篇】

心存感恩 心怀阳光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刚读几页,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被它里面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韩信“一饭千金”》这篇文章。文中讲了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始终没忘少年时老婆婆的一饭之恩,找到老婆婆后,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读到这时,我感叹道:“韩信在自己成为楚王后,都没有忘记老婆婆的一饭之恩,而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思考了许久,感恩不就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吗?这时,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那一次,我们正在学习一篇非常难理解的课文,同学们对课文的重点内容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我心里可佩服老师了,认为老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但当我看到老师手中的那本书里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小字时,我惊呆了!原来老师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书里面写满了批注。这时我明白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是老师用多少个夜晚换来的,我们作业的批阅是老师牺牲多少个午休换来的……老师眼角上一条条鱼尾纹,头上一根根银发,不正是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体现吗?

老师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又该怎样心存感恩,心怀感激呢?难道是上课不听,让老师的辛苦和付出白费?难道是与老师作对,让老师每天和我们“斗智斗勇”?难道是跟老师说谎,难道是整天报怨读书没意思,上学没意思……不,这些都不应该是我们感恩的做法。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用我们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老师为我们洒下的太多汗水和付出。

我们不仅仅要对老师感恩,我们还要对父母感恩,对朋友感恩,对生活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关心、爱护;感恩朋友带给我们真挚的友情;感恩生活,让挫折磨炼我们的意志;感恩大自然给我们蓝天白云、鲜花绿草、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感恩一切的存在,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真实的美好。

让我们感恩的太多太多,只有心存感恩,心怀阳光,才能让我们充满爱,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第3篇】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后, “范仲淹勤奋读书”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刻苦学习的精神。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很穷,改嫁到朱家。他每天都在寺院的僧房读书,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早晨凝冻后,再划分成早晚饭来吃。有同学送鱼肉等美味佳肴给范仲淹吃,都被他推辞:“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就不习惯过这种艰苦生活了。”他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仍然每天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历经5年的时间,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幼年范仲淹做事如此坚持,对照他,想到自己,我深深地感到惭愧。记得我9岁那年,妈妈带我去爬山。当时走到前面,我满心欢喜。可真正开始爬山,我犹豫了。起初,我双脚发抖,犹豫不前,直到妈妈鼓励我,我才缓慢迈步。猛地,我脚一扭,摔倒了,慌乱中,手被茅草划伤了。此时,从膝盖处感到一股钻心的痛,啊!手和膝盖都流血了,我放声哭了起来,妈妈不断的安慰我,并给我处理好伤口,可此时的我害怕极了,一个劲地说:“不爬山了!”妈妈劝说无效,无奈之下,只好背我回家了。

今天,故事中范仲淹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央求妈妈,让她再次带我去爬山。在妈妈的惊讶和确认后,我们再次启程。爬山的过程中,我还是难免被磕着、碰着,甚至摔跤,但我最终成功地爬上了山顶,俯视县城美丽的全景。正所谓:洒下汗水,收获美景!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不怕苦、不怕累,要勇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自强不息,对社会有用的人!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