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

【第1篇】

桃花源记》说白了就是作者陶渊明对美好之地的向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块这样的桃花之源,这是我们内心的纯洁面,是我们在这混沌般的世界数十年,内心大部分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但只有只一块小小的土地没有被同化,这一块小小的土地在陶渊明的眼中就是“桃花之源”。

在作者心中“桃花源”是可遇不可及的,现实的社会中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桃花源记》的气势——世外桃源,而世外桃源的意思是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从这就可以看出在陶渊明心中已经厌烦了社会的环境,想要寻找一块空灵之地,来安置他那饱经风霜的灵魂。

有的人会问我说:“这篇文言文不是叙事的吗?为什么你可以想到这么多?”其实在这篇文言文中出现了几个疑点,只要把这几个疑点搞清楚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就清楚了。

疑点一:桃园内的人从秦朝开始就与世无争,为什么衣着悉如外人?有的人说,是现在的人吧“悉”的意思搞错啦,有的人说是“外人”的意思错了,总之,他们都是认为词的翻译错了,但我认为是因为桃花源是陶渊明的梦想之地,是陶渊明的一个“分身”,这个“分身”和陶渊明一样,衣着和其他人一样但内心却十分纯净。

疑点二:为什么明明做好了标记,到最后却找不到地方了呢?我认为是因为陶渊明不想让这一块“圣地”遭受到世间“淤泥”的污染,才故意写成这样,封闭了这里,让桃花源里的人的内心和继续像青莲一样纯洁,不受世间尔虞我诈的生活所影响。

让我们坚守这一块自己的“圣地”,不要让他那洁白无暇的土地有有一丝一毫的污秽,记住,桃花之源乃吾心之源,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她!

【第2篇】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明白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我认为陶渊明所描述的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地方,虽说是世外桃源但是也有缺陷,例如,这片世外桃源有多大?,应该还没有一个中国大吧!如果当时皇上去了那个世外桃源,看到这个地方没有他统治的地方大,所以就算离它而去,也不会留恋这个地方,因为这个世外桃源可能满足不了他的雄心壮志,历史上,哪个皇帝不想开阔版图呢?还有就是这个地方难找,就连文章最后都说了南阳的刘子冀去找这个所谓的世外桃园也是死去了。为什么这些人都想去这个世外桃源呢?那些想去的人可能也是老人居多吧。因为老人都比较老了,自己的年轻少华也都度过了,可能就是想平平安安度过后半生。所以,也并不是所有人想去的。

当我第一次看到《桃花源记》时,我便想到了一个十分类似的故事,但那是本书,名叫《乌托邦》,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每一个人其实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但是这个世外桃源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却都不知道。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