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600字

【第1篇】

读《围城》有感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苏文纨的一句话道破了“围城”的含义。人们出生以来就深陷各种围城,面临各种选择,在城里绕来绕去,找不到出口。钱钟书老先生笔下的小说人物们也无一例外。

“冷若冰霜、艳若桃花”的苏文纨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当然她的变化也让我感到惊讶。当年的苏小姐俨然一个大家闺秀,万人追捧。但后来也许是因为受传统思想的感染,她的一身才气被慢慢消磨。最终,在多年以后与方鸿渐再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态。很明显,她已经深陷感情的围城,而且不能自拔,沦为没有尊严的人。

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什么也没学到,弄了一个假文凭,好不容易进了三闾大学,又被辞退,跟孙柔嘉吵架后离家出走,回来时忍不住无助得抱头痛哭。他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可是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方鸿渐懦弱无能,没有大才能,最终被事业婚姻的围城包得透不过气。

虽说小说中的所有的人物都深陷围城之中,处于抗战烽火边缘,但其中几位却都受过西方文学的熏陶,但却没有勇气与中国传统思想作斗争,被别人掌握着生活,从而痛苦不堪。

不论怎样,生活即是围城,你不可能逃离它。当你认为你走出围城时,其实你是走进了另外一个围城 。“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钱钟书老先生明白了这一个道理,通过《围城》告诉我们:除非围城中乌烟瘴气,你才要努力逃出它,但其他情况下,你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围城、面对生活,放弃冲突,不要好高骛远,否则只会头破血流。

我们并不是非要冲出去,我们也可以在围城内建立世外桃源,做好当下的事情,做到问心无愧。无谓的挣扎可能会导致“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第2篇】

一个失败的好人,一群成功的败类 ——读《围城》有感

“你不讨厌,可全无用处。”

这便是《围城》的男主人公方鸿渐的好友赵辛楣对他的评价了。第一次读到此话时,我既疑惑又好奇:一个人,究竟要失败到何种程度,才能让最好的朋友给出这样的评价?抱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这本《围城》,不曾想读完之后,心中却是感慨万千。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学识不足的留学生乘坐在一艘回国的船上。在此之前,他为了对长辈“有个交代”,花钱办下一个假文凭,似是孝心,实则欺瞒,不仅欺瞒长辈,也是自欺欺人令人不禁觉得可笑又可气。说起来,试看我们自己,是否也有人打着类似的旗号,做着类似的事情呢?只怕有些人即使如此也不自知,甚至还沾沾自喜。

而方鸿渐的失败远不止于此。在情感中,他软弱怯懦又禁不住诱惑,时而令人可怜,时而又令人觉得他自作自受。他先是在游轮上勾搭鲍小姐、冷落苏小姐,后来喜欢上唐晓芙这个“真正的女孩子”,却又因为怕伤了苏小姐的心而半推半就,最后落得个两头不讨好,倒也确实是咎由自取。之后他遇到孙柔嘉,在未确定自己的心意时就草草地订婚,婚后生活自然也不可能幸福。如此看来,着实是可悲至极,但是细想一番,是他本身的优柔寡断导致这一切,这又能怪谁呢?我想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优柔寡断终究只会误事,决断时只有干脆利落才可行。否则,事后必定只会有追悔莫及的份。

不仅在感情上,方鸿渐在事业上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他才学不足,却又自尊心强,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清高自傲。因此,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前老丈人的银行,又千里迢迢赶到三闾大学任教。结果新的工作依旧不能让他如愿,甚至受到排挤,到最终几乎被辞退,他也不发一言,只是冲动地一走了之。这也许是他自己眼里忍无可忍的爆发,在别人看来却只不过是胆小怕事,连自己的权益都不敢争取。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不仅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导致的。那个年代充斥着黑暗和腐朽,原本应该是先进群体的知识分子在此丑态百出,而《围城》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活灵活现的群丑图。外表柔弱而心机颇深的孙柔嘉、空有才学却沉迷于感情游戏的苏文绔、老谋深算的高松年……不一而足。而这些心中布满肮脏又道貌岸然的人怎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阳光呢?方鸿渐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是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合上书,心头起了万千思绪,却不知从何讲起,最终也惟有一声叹息。当今时代远比方鸿渐时清明,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学习增长学识,还有培养良好的品格,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在将来那个属于我们的时代绽放光芒。

【第3篇】

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读《围城》有感

走出自己的围城,向着阳光,思考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题记

在我很小的时候,偶然在一本书籍中看见了钱钟书先生的名字,我对这个名字充满了无限好奇——总觉得这个名字充满了书卷气,长大后才了解到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成就之高。从《写在人生边上》到《围城》再到《谈艺录》,无一不彰显着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其长篇小说《围城》一经出版,便风靡全国,大有“洛阳纸贵”之势。钱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这本书也正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众生相。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现实中的围城无处不在,如婚姻、事业、财富……人生的意愿大多如此。读《围城》时其实很仓促,因此对文章的理解浅显,文字也显得青涩而苍白。《围城》中描写的人物性格鲜明:虚伪做作的大家闺秀苏文纨;既平直又软弱,既善良又迂执的主人公方鸿渐;聪明有能力的赵辛楣;纯真天然的唐晓蓉;表面上看起来怯生生、小鸟依人,背地里却是最工于心计的孙柔嘉……在《围城》里,性格鲜明的人物数不胜数。

文章描写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主人公方鸿渐与他的同学苏文纨从欧洲学成后回国。方鸿渐在高中时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定了亲,但是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周家女子不幸患病早逝,他的岳父便将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了方鸿渐,资助方鸿渐出国求学。方鸿渐在欧洲留学之时,不理学业,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便买了一个假的博士学位证书回国。在船上,方鸿渐结识了一位鲍小姐并与其热恋,但却被鲍小姐欺骗感情。

方鸿渐回到上海后,在岳父的点金银行里兼职。无聊时,便去找和自己一起回国的同学苏小姐玩乐。在苏小姐家,偶然结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向唐晓芙表白被拒之后,他深感痛苦,后和赵辛楣、孙柔嘉、李梅亭几人一起去了三闾大学任教。校园内的种种不良风气,让方鸿渐十分反感,于是他离开了这所学校。回到上海后,又与孙柔嘉定了亲。与孙柔嘉成婚之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及孙柔嘉姑母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方鸿渐也与孙柔嘉吵翻,最后导致这段婚姻破裂。至此,方鸿渐的围城生活结束了。

文章写尽了方鸿渐的感情经历,起起伏伏,轰轰烈烈。文章也写尽了他的一生,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在方鸿渐的身上,我们能看见大多数世人的缺点:懦弱、不学无术、优柔寡断……尽管钱钟书先生描绘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物,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能看见他的影子,甚至我们自己有时就是他。围城不仅像婚姻,围城,也像生活。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应当成为坚韧果敢的人,争取人生的主动权。我们也应当走出自己的围城,成为自我的主人。

【第4篇】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把罢,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

生活是一座大围城,人一出生就困顿其中,小时候也许我们不知道,因为围城够大,城墙都离你太远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会遇到三座城,他们分别叫做家庭 ,事业和婚姻,然后一生便过完了。有的人在围城中终日无趣,一辈子都只想怎么才能逃出来,最后蹉跎了一生,因为,其实根本没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 ,如果你出来了 ,要么成了仙,要么入了轮回 。但是有的人在城里活的风生水起,生命之花灿烂无比。

《围城》文字的经典是向来被人们传送的,有些有趣的,拥有讽刺意义的话语使《围城》更添了一种沧桑与无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经典语句,有时候人有再读一遍的兴趣。所以就其文学而言,钱钟书无意是个巨匠,虽然他是一名绝代才子,但是在《围城》里我们看出了他的无奈。

先说说家庭这座城,方鸿渐实在太听从家里人的安排,老家沦陷后,失去了地位和身份,连钱财也没有了,他听从了父亲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父家做事,虽然在认真年代 有事做足还不错的,不用计较什么人给的,但是住在人家家里就嫌特别憋屈了,更何况还有一个丈母娘排挤,他去儒弱的很,什么都没有做,只知道逃。后来方鸿渐娶了孙柔嘉,一心只想着自己家里的人,只知道回小房子时哄哄孙柔嘉,不知道帮她在家人面前说上句话,若不是孙柔嘉这样做事情之后果打算盘的女人,估计婆媳之争早就闹得不可开交 ,连婚也结不成。在家庭这座城里他活得并不痛快,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间大学。

战争时期的大学里,各老师都不计较学生的好坏,只计较有用的和没用的,整日里勾心角斗的事情做了不少。方鸿渐呢,斗得累,以至于顿生一股清高,觉得来三个大学都是个错误,连最后的垂死挣扎都不愿做,犯了个错误被校长排挤了,就带着所谓的志气和孙柔嘉一起走了,没有一丝成就。

书的结尾是方鸿渐与温柔嘉大吵之后离家出走,去奔好兄弟赵辛媚。你看他又逃出来了,我想他一定会再逃的,如果我们像他一样逃来逃去,无疑走到最后我们一事无成,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的人生是有没有意义的。

因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总想着逃避,试试用另一种方法,才能找到成功。

【第5篇】

围与城,进与退——读《围城》有感

这座城,不只是一座城。——题记

城里城外,四面墙密不透风。分开了人,也分开了人生。

城外的人,看着城内谈笑风生,羡慕万分,却不知城内的人看城外无拘无束,心慕手追。

得不到的永远都在叫嚣,就像城外人眼里只有城内繁华喧闹,却从不思考年华正好。他们拼了命,用了劲,想要离开外部尘世;他们失了志,疯了魔,想要进入内里繁华,却从没有想过“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也可能是山外之人。于是进入城里的,像方鸿渐一样,被生活绊住了脚,被礼仪缚住了身,被欲望捆住了心,一面自视甚高不得赏识,一面挑三拣四不愿停滞。最后独活于一隅边角,浑浑噩噩的度过余生光阴。迂腐的思想压迫,世人的言语议论。城里从来没有城外那么开阔。后悔之时,却发现再也找不到通往外面的大门。

当我们初在城边,或许看到的只有城墙下繁复的鲜花与遍地的希望,于是下定决心,要去城内世界闯一闯。却未曾想,鲜花之上,是巍巍高山,只有翻越一个又一个困难才得以窥见希望。知道历时数久,进入城里,却被繁华迷了眼,忘了自己最初的信念。人在城里,但思想却飞逝无影。

城里城外,包含了世间百态,无论何种方面,也不过只有这两种角色。城外更加自由无束,形形色色的人都汇聚于此,城内前途大好,风光无限,人们井井有条,不慌不忙。两种地域,仅一墙之隔,却是截然不同。就像我们的一生,被无数座围城所环绕。可能刚从一座围城里冲出,眼前又是一座围城,学业也好,生活也罢,如果自暴自弃,那么只能在此间踌躇、徘徊,那穷其一生,也冲不破这囚笼,找不到正确的路。无论如何选择,我们都有失去与获得。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对人生的估量与思考,与其贪图得不到的,不如当下脚踏实地,去寻找生活中最忧解。

在生活这座“围城”下,不孤高独立,不厌世自弃。便足以在数不尽的围城中活出真我,活出自由。 

【第6篇】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中有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意愿大过如此。这本书想表达的内容就这么精简的呈现出来了。

在我眼里这是一本风格非常独特的讽刺小说。它不像其他小说那样,开门见山直见主题。而是走自己的道路,以一虚拟人物方鸿渐的角度来形容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

故事发生于1920~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从一个绅士家庭走出来的年轻人,因为家庭的压力和同乡周家的女儿订婚,说好的是大学结束后就结婚,结果周家的女儿在她结婚的时候病逝。原来的岳父——周先生因为被方鸿渐所写的悼念信感动住了,便资助他去外国留了学。

在国外的学习中,他游手好闲,快到回来的日子了,没办法,他就在外面办理一个假的博士学位证明。随着学业有成的学生们共同的回国了,在船上他遇到了鲍小姐,没过多久就发展成了热恋。可惜被她所欺骗。同时,他也遇到了他以前大学的同学苏文纨。回到了上海,他跟随了周家,去周家所属的银行工作。此时又获得了苏小姐的青睐和她成为了朋友。经过苏小姐的手又认识了唐小姐,他在苏小姐和唐小姐中徘徊。同时又认识了一位追求苏小姐的赵辛楣,和他结成朋友。最终因方鸿渐自身的个人问题,苏、唐小姐也都和他决裂,苏小姐也嫁给了曹元朗。周家和方鸿渐也渐渐不和。

1931年9月,抗战终于开始了。方家一家都逃到了租界,方鸿渐也没有工作了。他跟随着孙柔嘉,赵辛楣等人去了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和孙柔嘉订了婚。但是在学校,那里的人际很复杂,再加上他性格的缺陷,就导致了他离开这个学校。在香港结婚后,他们俩就一直在吵架,渐渐暴露出了社会对有钱人的赞赏和对穷人的仇视,以及在旧社会中有背景有实力的重要。就这样过了一天一天又一天,方鸿渐也逐渐的对生活失望了。

故事就结束了,在我的眼里,方鸿渐的兴趣很广,毫无心得,没有什么打算,对于什么东西都感到很有兴趣。可惜的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是他做的事情大部分都很不顺。也许他最大的失败就是娶了孙柔嘉吧。两个性格不合的人,就是除了吵架就没什么别的了。

这是方鸿渐人生中的小小的故事,他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让我了解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慎重的思考,不可以因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要相信对方,不能互相揣测多疑。不能只听别人的两三句话,改变了自己的方向。如果说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启示总结成一句话的话,也许就是:做一个双思熟虑的人比做什么都要重要。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