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600字

读《沉默的大多数》后感

在第一遍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便陷入了沉默。使我沉默的原因并不是它使我大为震撼,感悟颇深,而是我没有太读懂......讲实话,在我这实在算不上很大的阅读量之中,这样的风格是第一次读到,哪样的风格呢?就是你无法直接做出明确的判断,去分清他到底是在褒奖还是在批判,就是以一种含蓄委婉的风格写文章,背后似乎又有说不出的讽刺感,在两三次的阅读之后,才领悟到一点读王小波的文字的方法。

《沉默的大多数》一书收录了五十多篇王小波先生的文章,尽管每一篇讨论的主题不尽相同,可大体上风格类似,用王小波自己的话说。他写这些文章是“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以及“一些恳求”。我主要想就《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篇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自认为是个不算安静的人,甚至有些时候是个聒噪的人。但是,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发现许多时候我也是那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至于为什么我是,这原因更加使我沉默了。小波先生说,“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而我,似乎每一种都占着一点。

不过,我相信,如今的世界早已与小波先生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至少,中学生的作业本后面不再印着“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话。取而代之的是“”爱国”、“富强”、“民主”、“不忘初心”等烂熟于心的词,当然,所谓话语圈子的人,也早换了好几番。但是有一点似乎变化不大。在中国话语的世界里,留给“阴的一面”的空间实在不多,含蓄的中国人在某些时候一点也不含蓄。实在让人感到奇怪。

随着时代的发展,话语圈子在变大,门槛也在降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构成了一个大圈子,人人都可以在这个圈子中讲话。他们开口说话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交纳税金”,相反,好像是在向别人收费。与三十年前一样的是,“聪明人”依然可以在话语圈子中混得风生水起。在宿州这个不算发达的城市,有人打着“正能量”“疫情防控”的旗号博人眼球,背地里在阴的一面,不知干了多少非人的事。除此之外,当我看到数不清的人们以无比骄傲的口吻发表他们的言论,当我看到这“阴的世界”就在我眼前时,我却只能选择闭嘴,乖乖的跟在沉默的队伍之后。

当然,我的目的不是沉默,我也不希望我的下场是沉默。如果若干年之后,当我有幸提升了自己,有能力成为话语圈子中的一员时,我希望能多讲一点实话......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