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

【第1篇】

再也看不到翩翩青衿吟赏烟霞诗酒趁年华,再也看不到扬州十年一觉梦醒多情酬红颜,再也不见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慷慨遗恨,再也不见无奈归隐闲云野鹤的生不逢时。历史的风沙淹没了繁华盛极,埋葬了枯死白骨,凛然安坐的万古湖山下沉睡着一条名为文化的古旅,深长且艰阻,途有芳草萋萋风景如画,亦有沧桑血泪彻骨恸哭,蜿蜒曲折一直通向五千年文明的深处。

古旅有美。“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江南美,美在水墨淡雅,美在淡泊安定,美在诗词古韵。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古朴精致的苍老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浣洗单衣的女人。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缕缕炊烟如清晨的残梦,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河边的石栏那里看着过往的船只。江南有安详疏淡的面容,都说人淡如菊,而江南清雅的镇邑无不如是。人生不如意的失意人在此蛰居,感悟到喧嚣官场钟鸣鼎食中难以寻觅的清空安然;早年离乡远去的游子登高远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无不是心心念念着江南小镇的美色,远离故乡后他们方知世上纵有美景三千,然江南之景只有此弱水一瓢。

古旅有思。“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诚然如是,读《文化苦旅》最受益之处莫过于余秋雨先生的忧思深思漫思。写藏书之忧,余先生从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一生倾尽心血与钱财拥有丰富藏书,在其死后藏书却随意流散无人问津,感慨“社会上多的是随手翻翻的借书者。而少数好不容易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随着须发皓然的躯体,快速地在书房中陨灭”。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居之有书,便是窗外时过境迁或是凄风苦雨,仍可心无旁杂,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文人爱书如是,但生时却饱含对他人借书之忧,死时又为藏书不得善置而心神难宁,读来竟也有些许悲凉与叹息。

古旅有恨。敦煌莫高窟,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它耗尽终生,无数中国的荣耀与耻辱由它吞吐。这里闪烁的本应是无尽荣光,但在外国人用微薄的财物从王道士那里运走成千上万的无价文物时,衰老的民族匍匐倒地,深至血脉的伤口再滴着悲哀的鲜血。我好恨!可是恨又有何用?即使重回当场,渺小的我们仍是无能为力,纵使拦下斯坦因的车队,截阻下祖先给我们的馈赠,可是偌大的中国官场腐败竟也是存不下这几卷经文的!那个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不过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腐朽的封建车轮吱呀而过,它已无力再支撑这大好河山绵延江山,它也无法再现那千里锦绣万里升平。一个时代的毁灭总会有物为之陪葬,只是这次,代价昂贵得让后世遗恨了一代又一代。

这是一条古旅,有过风轻日薄桃花十里,也有过万径踪灭暮雪千山。这是一条苦旅,它隐没在字字珠玑句句佳文里,唯有你读破万卷行万里路,你方懂得文化柔美的微笑和哀痛的血泪。

古旅深深,苦旅侁侁。

【第2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学习就讲究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广袤的书海中,我认为更以如此。只读讲述大道理的书,实际作用并不大,所以我喜欢读游记。用或浅或深的文字述说一次次旅行,让人沉醉其中并受益匪浅。

游记中,我极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仅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当真正翻开此书时,我如痴如醉,仿佛在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开展了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观赏世界风景,经历人生风雨。在书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天时间,我便读完此书。可却读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读第二遍。仿佛重新开展了一场旅途。这次旅途我放慢了脚步,仔细观察身边风景。读毕,我认为《文化苦旅》主要写了四种元素,即:风景,历史,文化,人生。自古以来,华夏文明有许多文化皆是隐匿于山水之间,可以说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生真谛,见到它也许我们就会想起一段历史.而秋雨先生并不大张旗鼓的描写山水,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个不经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体的画面,令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与秋雨先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再自然地引出这处风景的历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读者在陶醉中丰富了历史知识,领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叹大师的功力。这次文化苦旅对我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读了《文化苦旅》,我认为真应该出去走走。旅行是对一个人的历练,它使一个人趋于成熟,洞悉人生百态,使一个人增长见识,了解各地文化,使一个人逐渐沉稳,领悟人生真谛。而我们却常常两三天闷在家里,坐着无聊而重复的事,想挣脱这种现状而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蓝大海,看看那荒凉沙漠,看看那辽阔草原,看看那祖国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风景!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充满了太多未知,而知识就是这场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获知识,领悟文化,体会人生。我想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谛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