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第6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那就是这话太绝对了。说这话的人要么没有教过学,思想太趋于理想化;要么教过学,所遇到的可能就是理想的学生。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我们,总是劳心于各种纷杂的事务,总是让这些纷杂的事务搅得身心俱疲;身心俱疲的人,情绪总是有种冲动或易发泄的倾向。于是乎,工作中遭遇了学生的违纪,更多的不是想着去分析孩子的为什么犯错?可不可以不犯错?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孩子犯错的办法……而是想着,不要受学校的批评,更不要被扣发奖金。当人们工作的出发点变得功利以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快。

今天,难得宁静了心情,坐在电脑边,搜出来《放牛班的春天》,凝神屏气地看了一遍,顿觉有很大收获与震撼。

独断专行、残忍冷酷的院长——哈善

哈善,池塘畔底辅育院的院长。先说其独断专行,马修老师初到辅育院,就撞上了一个孩子在用硕大的刷子,跪在地上刷地板。用麻神父的话来讲,那是院长在罚他。一个院长事必躬亲的这种地步,尚未出场,已经在我心里奠定了一个基础,那就是,这个辅育管理孩子的方式肯定是高压政策,简单粗暴。而这个院长在这院里边肯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老师与学生的面前,让人感到他就是制度,他就是这个院里的一切。

不错,当他的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马修在与麻神父正在开教室的门却又开不开的时候,他悄然地出现了,并且摄影师也给了他一个能够表现其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形象的镜头:他站在楼梯的拐角处,俯视着初来乍到的马修,并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用马修的迟到作为见面礼送了过去。这种作法,使他的不近人情、冷酷无情初显端倪。接下来,麻神父因中了葛贺克的圈套被击中了眼部的情节,再次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看他的作法:1.立刻命令马修去拉铃,集合学生,他要“违纪,处罚”。违纪了接受处罚,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处罚到了这位院长的手中,却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按照本院的规定,一犯规就处罚。”“三秒时间主动站出来,否则就学生就轮流关禁闭”“只要有一天找不到凶手,取消课外活动,禁止亲友探视”……这样的规定出自一个主宰学生将来命运的院长之口,真是不可思议。而马修老师在背后的一句疑问“这不是在鼓励相互告密吗”,竟遭到了院长的呵斥。

我们不防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些孩子都是些问题孩子,但他们是不是生下来就是有问题的呢?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问题学生呢?对待问题学生,不用说是问题学生,当一个正常人遭遇院长这种处事方法的时候,你又该作何想法呢?我想起来了张校长的一句话“一个人有病,大家吃药”,当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曾经用“杀鸡骇猴”、“杀一儆百”这样的言词为自己注解理由,现在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待这种作法,真是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啊。

所以,独断专行,只会滋生漫长出学生的抵触情绪;残忍冷酷只会让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中国的一句俗话道出了真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对于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能满怀爱心去在孩子心中播种“希望”。

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院长——哈善

如果哈善是一个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一直从事这样的教化问题学生教育,随着时间的长久,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或者是职业给他的精神带来的很大的精神刺激,以致于让他对待问题学生简单粗暴、息事宁人,我们从人性的角度考虑,抑或可以给予一点同情,因为毕竟年纪那样大了,不容易,因为那些学生也确实是问题学生。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情节的铺展,哈善院长,却暴露出了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行为,让人不禁对他的厌恶更增长几分。

公爵夫人前来视察学校,哈善院长在回答公爵夫人的问话“我们十分注意院长人性化教学……成立合唱团是谁的主意?”时,他非常肯定的抢了过去,将成立合唱团的功劳揽在了自己名下。也许,在当今社会上,下属做了成绩,一般都会感谢领导,那是对领导的一种客套,如果领导真是支持了,表达出对领导的感谢,这都无可厚非,可在这部电影里,自始至终,院长对合唱团都没表现出应有的关心与支持,可在功利面前,我竟然泯灭了羞耻,当着众多学生与老师的面,做出如此令人作呕的回答,真可谓“善体人意”了。

因此,有了这样的院长,急功近利,当然要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当然要厚颜无耻;厚颜无耻,当然要媚上欺下。有这样的人当领导,学校的制度还不往死里整,对待学生还不往死里整吗?

【第7篇】

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长而宁静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历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将军,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刻板的校长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罚”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原任班主任束手无策,无奈调职,然而一个人公认为一事无成的马图来了,就这样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他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从顽皮的孩子那一庄一勰的嘻笑怒骂间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图的善良、宽容、耐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影片是把这位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插班生莫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莫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莫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 

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在他被校长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宛若花儿朵朵。而那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小不点,在马修即将踏上离开的巴车时,跟着来了,乞求马修老师带他一起走,最终,出人意料地,马修果真带他走了。 

马修的这种成功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的父亲般的爱——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而这种爱心的表现往往是超乎一般教师的对学生过错的宽容。马修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 包庇”了他,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即便是他发现了那位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他也没有简单化地将他移交校长或警察局,他冷静、耐心地找他谈话,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样,马修把这位孩子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当马图听到淘气的孩子以嘲笑他的口气唱着那支“老秃头,老秃头……”时,马图并没生气,他曾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念念不忘那支歌,唱得差,但毕竟还是在唱歌,”

谁能做到如马修般地对学生付出彻底的真爱,谁也许就能转化至少一个后进生。我之所以在“爱”前加上“彻底”和“真”字,是因为很多“爱”不“彻底”,也不“真”。 

然而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马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他爱好音乐,他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看完影片后,我想得最多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点特长。设若马修一无所长,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 

【第8篇】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般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当马修老师被辞退,学生们从石堡中挥动着小手、纸飞机夹着合唱声向老师送别,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要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落泪。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给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很多的借鉴。

借鉴一: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影片中的学生偷老师的包、钱财、以至对老师的伤害,甚至当面吐烟在老师的脸上、泼墨水等有辱老师的行为,我们都要容忍。师爱应似海,教师胸中应是一个广阔的情感世界。谁叫他们是问题生呢?容忍不是退让,而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感化学生。试想一下:院长的教育方式如何?最后的结果是跟学生打成一团,以暴制暴。教师对于学生,就像天天看到的一把尺子、一竿标杆。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形象地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描写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马修正是用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孩子疼爱,去唤醒并涤荡他们的灵魂。所以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退一步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借鉴二:对学生的错误要有惩罚措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包容是有限度的,在某些时候也可以说是行不通的,必须有适当的惩罚措施作后盾以达到威慑学生的目的。可惜,在我们现实的教学当中国家已明令规定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导致现在有的学生无法无天,无从管教。影片中马修老师的课堂上不也经常充斥着以送到校长室来达到威慑学生的目的吗?再则,如果仅仅是以说教的方式就能改变一个人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个社会警察、监狱、死刑等就应当不存在了,有我们这些老师就行了。当然了,也不能一味的惩罚,那样得到的将是反抗,如影片中的学生蒙丹,最终的结果是他对社会、学校及老师的憎恨与仇视,导致他烧毁了学校。

借鉴三: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欲品自高。无欲出品行,远离浮躁与功利,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以一种宁静的心态让生命与使命相随。马修便是如此,他将自己高深的音乐造诣用于教学,用动听美妙的歌声带着问题少年走向音乐之路,当伯爵夫人来视察时,看到孩子们巨大的改变感到万分惊喜,校长却将一切功劳归功于自己,马修没有做任何的解释,仍然一如既往作曲,进行合唱团的训练,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借鉴四:老师要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只有这样,面对不同的学生,才会有针对性的方法来靠近他们,才能取得与之沟通的主动权。影片中的马修老师以自己擅长音乐这一能力来博取学生的喜爱,从而达到师生和谐的目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我们用什么的样的魅力去打动自己的学生?在第22个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黄城根小学听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后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对教师这本书,学生们天天在“读”,别无选择。而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必须让自己这本书值得一读。这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价值存在的需要,更是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个崇高而神圣的称号。

借鉴四:老师身处逆境要积极向上,不能自暴自弃。马修老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身处逆境的他来到一个没有人性、没有娱乐、毫无情趣的消极环境中,可他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面目可憎,而是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来教育并感化学生,最终博得学生的喜爱与尊敬。

借鉴五:作为老师要有耐心与持之以恒的心。特别对于问题生,没有耐心与恒心是不行的,问题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我们也不可能一两天就能改变他们。

借鉴六:老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马修老师因为爱学生,为避免学生禁闭而对院长撒谎,为避免勒盖莱克受处罚而与之达成私下协议。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光照学生心灵的阳光应该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光辉。

可是故事的末尾却又给了我深深的思索:为什么赢得了学生爱戴并成功教育了他们的马修最终被学校辞退?这样的个一个结尾的处理仅仅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对马修离去的不舍吗?

锐意进取的改革者,无私无畏的教育者,仁爱智慧的化身,最终为什么被辞退?……

【第9篇】

学生有时可以不怕严厉的面孔,却不忍欺骗一颗慈善的心,即使再荒芜的田野,师爱播下的种子也能发芽。    

                                                                                      ——题记

今天下午看了法国故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这部电影给我很大的启发,不仅教会了大家以后如何去当好一名人民教师传播知识,而且还要做好一个教育者的工作。

一、教师是教员,其角色功能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马修老师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后来组织一个合唱团,并参加了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表扬。 马修老师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兴趣,避免里老师因拥有知识而导致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其职责是解决人的人生方向,教他做人影响学生成长目标、方向、质量,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改造。马修第一节课是让他们写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马修很惊奇,刚才还嘻嘻哈哈的气氛突然变肃静了。他们认真地写着,有的想成为消防员、有的想做拿破仑的将军、有的想做战士等等都很美好,遗憾的是就是没有一个愿成为学监、教员的!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但他没有放弃孩子们,他相信孩子是善良美好的,尽自己所能改变他们错误的思想行为。

他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杭治(Jean-Baptiste Maunier饰),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执意要向权威挑战,谆谆善诱的马修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后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三、 教师是心理医生。教师这一职业是多角色的,在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是需要谅解和宽容的。电影情节一开始是描述了马桑老师由于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马修知道是乐格克做的,也知道他只是开玩笑,没有想到情况的严峻性,后来马修安排他去照料马桑老师,希望他能从中学会到如何去关心别人和以后不能作一些损人的事情了。

马修老师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和紧张,获得心理需要,给学生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把学生从胆怯惧怕,缺乏自尊心及卑微感中解决出来,指引他们走正确的人生方向。

四、教师应该有宽容之心。马修老师刚来时,学生像对待其他老师一样,对他做各种恶作剧。学生骂他是光头,他不生气;撬开他的柜子拿走他的公文本,他仍然没有惩罚学生,当模杭治把墨水从楼上倒到他头上时,他仍然非常宽容地对待他。马修的这种成功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的父亲般的爱—— 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而这种爱心的表现往往是超乎一般教师的对学生过错的宽容。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 包庇”了他,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即便是他发现了那位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他也没有简单化地将他移交校长或警察局,他冷静、耐心地找他谈话,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样,马修把这位孩子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 

谁能做到如马修般地对学生付出彻底的真爱,谁也许就能转化至少一个后进生。我之所以在“爱”前加上“彻底”和“真”字,是因为很多“爱”不“彻底”,也不“真”。 

五、教师是青少年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共同欢乐,共同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心灵。” 马修做得很成功,过了一段时间,他成为了孩子们的朋友知己,得到了孩子的信任。有一次莫杭治因知道马修想追求自己的母亲而恼怒把墨汁倒在他身上,其他孩子们都愤愤不平要打莫杭治为马修老师出气。 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喜爱、友好、宽容、理解,孩子们都领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

六、教师要有专才或者说绝活。马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他爱好音乐,他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看完影片后,我想得最多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点特长。设若马修一无所长,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

烛光点点,点亮的是学子的希望;爱心拳拳,诠释的是奉献的涵义。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时,朦胧的灯光下,是您憔悴的面庞;书卷堆叠的案前,是您瘦削得身影。那灯光,暗淡了星月;这身影,渺小了山峦。虽然岁月染白了您的双鬓,在您的脸上留下时间的沟壑,但您依旧微笑,坚持,奉献,屹立于三尺讲台,传播知识 ,播种希望。

【第10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影片,讲述感化院中的孩子们,就像一群散养的牛儿,无纪律无组织。一位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来到这个感化院,通过音乐,通过成立合唱团给这些放牛班的孩子们带来的春天,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人生旅途上的美景。 

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时,我喜欢、欣赏剧中的男主人公马修,不是因为他的高超演技,不是因为他在音乐上的才华,我欣赏、喜欢他是因为面对这群放牛班的孩子们,他一视同仁,让每一个放牛班的孩子都得到了关注,得到了认可,得到了重视,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一、能力不足者——贝比诺

贝比诺是一位父母双亡的孤儿,但感化院却没有告诉他实情,仍让他每周六在院门口,期盼期待自己父母的到来。当马修在聆听每一位孩子的声音时,让每一位孩子随便唱一首自己能唱的歌曲时,贝比诺却说,自己什么歌也不会唱。对于整个合唱团来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是一无用处,只能在旁边“坐壁上观”了。但马修却对贝比诺说:“那你做我的助理吧。”

“助理”一词不是空话,马修“说到做到”了。当马修给合唱团培训时,贝比诺就坐在马修身后的桌子上,随时听命于马修,“帮我拿根指挥棒。”“帮我递一下乐谱。”贝比诺愿意做这些,也做得很乐意。因为这些他都力所能及,也挺符合“助理”一职。

合唱团中还有一位孩子,会唱歌,但五音不全。在合唱团中,总能听到他异样的声音。对这个孩子,马修也同样给与“合适”的位置——做乐谱架子。每当其他孩子在合唱训练时,这个孩子也同样在做着自己做,也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双手拿到乐谱,让马修进行指挥,充分发挥自己乐谱架子的功能,乐此不疲。

给孩子一个职位,让他做这个职位应该做的事,让他体会自己也在努力,也在付出,同样也在收获快乐与成功。马修做到了。

二、能力适中者——合唱团成员

放牛班的这些孩子,本来都是一群个性迥异,我形我素之人,但他们中有些人喜欢唱歌。马修听到了他们的歌声,也抓住了这个契机,利用自己的长处——能创作音乐,能组织合唱团——通过音乐,让这些放牛班的孩子们找到了交流、抒发、提升情感的平台,通过音乐,通过歌声,让这些孩子心灵得到升华。

聆听每一位孩子的歌声,细致了解这些孩子的音区,给这些孩子划分区域:高音、中音、低音。然后利用平时的时间,给这些孩子们练唱歌,学合作,让他们有一个精神的支柱,也让这些孩子体会到,他们不是一群被抛弃的人,他们同样能像普通人一样,唱歌,组团,并得到老师的认可。

理解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对他们一视同仁,让他们真正得到爱的温暖。马修就是这样做的。

三、能力超强者——莫翰奇

莫翰奇,一位从来没有学过音乐,却在音乐方面有着天赋的男孩。从最初的叛逆,不承认自己喜欢唱歌,却独自一人躲在教室里练习唱歌,到后来成为了合唱团的独唱者,长大后成为乐团的指挥。一路的成长,离不开马修老师对他的关注及教导。

因为莫翰奇在音乐方面有着天赋,所以有时候不免也有些骄傲,有些自负。对莫翰奇,马修没有一贯的表扬,没有一贯的宠爱,当莫翰奇出现自负时,马修让莫翰奇不用独唱,可到一边休息,并告诉他,没有他,合唱团一样可以唱歌,一样可以排练。马修让莫翰奇知道,他不是唯一,他一样很普通。

马修“打压” 莫翰奇,让莫翰奇知道自己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但马修在“打压”之后还是给与莫翰奇机会,让他的才能得到赏识:当公爵夫人来观看合唱团的演出时,马修还是让莫翰奇担任独唱,让他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从中,莫翰奇会更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人不再那么浮躁,他会变得很踏实,很稳重。

放牛班的孩子中还有一孩子,名叫孟丹,他是个被社会抛弃的孩子,最终因为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感化,走向了“深渊”。马修也曾想努力,也许通过努力,孟丹也能得到感化,但最终,马修放手了,也许这也将成为马修心中的一丝遗憾。

喜欢《放牛班的春天》,喜欢其中的男主角马修,更喜欢马修对于孩子们付出的努力。马修也疲惫过,也无力过,但他坚持下来,终于感化了这群放牛班的孩子。

喜欢《放牛班的春天》,喜欢那个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虽然他所的付出,他的收获不能让这个世界改变多少,但因为他的努力,他改变了这群放牛班孩子的心灵,让这群放牛班的孩子得到了温暖。他没有改变世界,但他改变了孩子们的世界。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