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历史人物500字

【第6篇】

    最近,我读了《你不可不知的中国名人故事》这本书,其中一代君王——李世民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

    李世民童年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既精通经史又擅长骑射,可谓文武全才。当上皇帝后,他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在这种开明、融洽的环境下,许多人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都得到了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显然,李世民是一个成功的君王,他为什么会成功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要素:一、从个人方面来说,李世民文武双全。俗话讲: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李世民能文能武,这是他能够成功的一大要素;二、在治国方面,李世民善用人才,不仅如此,他还能将优秀人才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做到人尽其才,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方面的要素李世民都具备,他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就拿我写毛笔字来说吧,我从一开始的“鬼画符”到后来的帮亲朋好友写春联,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我喜欢写毛笔字,我认为自己具有写好毛笔字的能力;二是我能写好毛笔字离不开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就算我能力再大,也不能把毛笔字写好。再说,李世民治理好国家也需要大臣们的辅佐,没有了大臣们的齐心协力,他一个人也肯定治理不好国家的。所以我们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自身具有成功的能力之外,还需要众人的帮助和指导。

    我敬佩一代明君——李世民!

【第7篇】

    要论【三国】中智者是谁那就一定是诸葛孔明了,他不但能排兵布阵,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知人心。他的聪明与才能更是让对手司马懿也自叹不如。

    在敌众我寡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就完全展示了他经天纬地的才能,只用自己不足二万的军队消灭了曹操的百万大军,他用自己的事例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智者的行为。

    他不只是大摆空城计中临危不惧的先生,也不只是七出祁山中的尽职军师,不只是在草船借箭中巧妙利用敌人心思的人才,是在君主面前谦虚的诸葛亮。

    他面对国家大事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是他一生的任务。他一心一意地指挥战斗,在闲空之余,他也不曾休息,一直坚持每天操练士兵并且研究出各式各样的人才,除了这些他还要准备下一次的战斗,帮助刘备刘禅筛选人才。他对于工作更是一丝不苟,不敢怠慢,凡事大事小事他都要一一过问。就连他死,也是因为累而忧郁死去。

    孔明的一生,他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他谦虚做人,从未有过谋权篡位之心,只是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辅佐君臣,只愿用自己的余生来换整个国家的幸福安稳,只愿用自己的所有精力去治理一个文明的时代,只愿用自己的心血来传授给下一代的人才,只愿 用自己本该享乐的时间来辅佐一代代的明君,他忠心对待人才,他用心治理国家,让百姓们都放心。他可以称得上是‘鲁迅第二人“。

    他不是一位只有智慧的庸才,也不是野心勃勃的”老虎“。他是一个朝代的伟人,不,他是永远的伟人,不朽的传奇!

【第8篇】

    羽扇轻拂,一袭洒逸的鹤氅随发髻间的纶巾飘然,八尺之身,冠玉之容,淡雅的眉宇之间闪现出绝非常人所有的英气。诸葛孔明,这个“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千古奇才便这样定格在了历史长河的画卷之中……

    “千秋有诸葛, 看镜汗吾颜。 出师一表千载无, 远比管乐盖有余。”诸葛孔明,你定是智慧的化身。吟一曲《梁甫》,未出草庐,已知天下三分;轻摇羽扇,谈笑之间,众位儒生俨然已被辩得哑口无言;浊酒一杯,帷幄于草船,顷刻间已借得曹操百万之箭;摆八卦,观天象,竟可算得东风将来此助阵;点一缕淡香,弹一曲空城,便可叫司马懿十万大军落魄而归……这等神机妙算,何用比于古人,管仲乐毅怎可与之匹敌?“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你怎会辜负于徐庶的这番赞言!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孔明,“忠”这个词定是你人格魅力最最闪耀的光点。为报先帝的三顾之恩,你临表涕零“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念先帝白帝托孤之情,为效先帝兴复汉室之任,你悲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因而夙夜忧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欲平定中原,可终究是天妒英才,你满怀着忧怨逝世于五丈原!

    可孔明,你知不知道,又有多少仁人为你叹息,“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后主刘禅,他是何许人,你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吧!先主对你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你,原是如此清醒的一人,此刻,怎会如此感情论事?你那满腔的忠义凛然、呕心沥血,那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他——怎可意会?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千古诸葛,众说纷纭,千年的光阴在人世间流转,灵与肉虽被磨灭在清风间,无法磨灭的是诸葛孔明在世间的伟大人格。

【第9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我吟诵到这句诗时,眼前总会出现三国时期那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如果说我最佩服哪个三国人物,我的回答肯定会让你们吃惊—— —不是温顺谦让的刘备;不是粗中带细的张飞;不是一脸正气的关云长;更不是为主报忠的赵子龙﹑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而是被世人称之为“奸雄”的曹操。

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曹操的描述很不公平。事实上,曹操以及他的儿子,都是为人熟知的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曹操同样怀着很大的抱负。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召一老画师进宫为他画像,曹操长得虽不算丑,但也有几分不中看。老画师想如果照实画,丞相很难中意,精描细绘了3天,才捧着画给曹操过目。曹操一看画中人英俊潇洒马上摇头,让老画师重画一张。三天之后,又呈上一幅,只见画上的曹操正在开怀大笑,神情坦荡,但曹操亦不中意。老画师咬牙画了一幅真的﹑丑的。谁知曹操接过这幅画后却连声叫好。原来,曹操整日忧国忧民,力图兴大业,救社稷,画中人愁眉不展,面墙沉思,正透着他的忧虑和抱负!

曹操爱才,也惜才。如许攸夜见曹操,曹操便跣迎先拜。正是因为曹操广泛招才,所以才能云集各路名将。相比之下,刘备只愿相信忠于自己的人。

曹操也的确是奸猾,《三国》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借粮官之头的手段最为狡诈残忍。但无论找多少,凑足起来,都是片面的曹操。而曹操好的一面,也比这一面大得多。

这就是我眼中的曹操。

【第10篇】

纵观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历史人物,我最喜欢的是我国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隋朝末年,是唐王李渊的次子。他年轻时随父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在玄武门事变后登上了皇位。尤其是“贞观之治”正式拉开了大唐王朝繁荣的序幕。

在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白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利分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在七世纪前期与吐蕃联姻,密切了吐蕃和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经济上他减轻百姓负担,实行“轻徭薄赋”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社会经济就开始出现了繁荣景象。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这位古代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上,唐太宗继续推行科举制设“状元”,分别派玄藏前往天竺取佛经,回来后研究佛、经修建大雁塔,同时派高僧鉴证东渡日本开坛讲经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学习他国文化和好的东西。由于唐太宗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在军事上,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达到一个新高度,跟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战争上除对讨伐高句丽没有取得胜利之外,其余的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唐太宗曾经也犯过错误。比如说:强征民女入宫、后宫佳丽三千人为其所用,玄武门事变杀其兄、其弟,最终夺得皇权。

当然纵观历史他虽然有错,但是我认为他功大于过,因为如果没有唐太宗,那么哪来的“贞观之治”?如果没有唐太宗,那么哪来的“合同为一家”?如果没有唐太宗,哪来的玄奘赴天竺取经,鉴真赴日传播中华文化?如果没有唐太宗,那么哪里会有大唐王朝的繁荣?他虽有错,但毕竟是生长在封建社会,是其当时社会造成的七分功劳,三分过错。所以说,唐太宗应该是一位贤明、德才兼备、爱民的伟大封建君主,他的文才、武功堪称历代封建君主之最。

所以我非常喜欢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