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之后,我们向自己告别

上小学的时候,音乐课上老师叫我们唱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体味不到离别,更听不出沧桑,只是觉得歌词挺好的。现在想想,老师在唱这首歌时的表情,大概也是有什么故事的。可能那是小时候很早的启蒙,“长亭外,古道边”便是心中的送别之地。

等到我来泰州上初中后,仔细想想,自己也是经历过送别的。上幼儿园的时候,爷爷奶奶每天搀着我的手送我到幼儿园门口;上小学的时候,爸爸每天开车送我去学校;到了上初中,同样是爸爸每天早上开车送我去上学。每个长大的孩子,在阶段性送别的那天,就是我们向更小的自己告别的那天。只是当时那天是那么平淡散漫,我们不知道那是一条成长分水岭上的分水线。

前段时间,网上有条爆红的微博,桂林的一家米粉店,老师要送儿子上清华大学读书,贴了一张红纸在门口,说要暂停业五天。下面各种评论,有的说全国人民都会监督他读书,有的说回头改名状元米粉,有的说是幸福的炫耀……也有一条孤零零的评论说,我这样念书不好、独自去外面打工的孩子其实也想父母送一送,不过因为这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要父母送也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梁实秋在散文里写:“我不愿送人,亦不愿意别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我最欣赏那种心情。

可能是科技发展太快,现在的交通工具将空间距离拉得很近,所以送别这件事,再没有那么深沉的意义。我们送别,送完之后,也向自己仪式般告别,然后期待下次相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