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岁月——杨绛》读后感600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她所译蓝德的一首诗,这便是她对待人生的态度。 

杨绛出生在古都北京的一座安详的四合院中,她所生活的环境可谓是应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杨绛的童年便是从这个意境中开始的。她的家庭是书香门第,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为不少人所羡慕。所以说,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对她以后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回忆杨绛的同时,也有一笔带过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风气和状况——腐败、空中乌云密布,空气中弥漫的硝烟的味道,人们被封建的思想所束缚。杨绛父亲补塘先生,一个在近代历史上极有影响力的人。他为人正直,为民除害,却遭当时官僚的欺压。在“救国”中,以身作则,事业虽深受打击,一波三折,但是仍然没有放弃。让人们看到了正义之气。“三伯伯”的婚姻遭遇令人怜悯,让人不仅皱眉深思:难道女子就该这样收人摆布,不得自由么?在婚姻方面就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力了么所以,经过一番的心情调理后,她毅然走上了求学之路,去改变人们的思想。 

在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结为秦晋之好。从此,相濡以沫,携手共渡人生艰难之途。杨绛和钱钟书最大的共同点便是读书。有一次,阿季的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阿季想了想,回答:“不好过。”父亲又问:“一个星期不让你读书呢?”阿季张口便说:”一个星期都白活了。“而在当时名气大的钱钟书却穿的朴素,平常:白大褂、布底鞋、老式黑边大眼镜,和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他呀,读起书来总是“忘乎所以”,将整个世界置于脑后。哪怕天崩地裂,只要他的书桌无恙就好。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或许,这便是书带给他们的魅力吧。说实话,我做不到这种境界,但是,我从心底里的佩服他们。 

杨绛的一生受到很多名家的好评:朱自清、林徽因、夏衍舒展-----而她的文章也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几篇曾被译成多国语言出售,她的很多文章被编入教材---- 

独著伟词的杨先生,很少在世人面前展现她的人生旅程——辉煌的抑或坎坷的。因为这就是面对人生的态度。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