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繁荒录》读后感800字

继承传统 走向小康 ——《江南繁荒录》读后感

在《江南繁荒录》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写古碑、牌坊、祠堂等遗迹,写乡绅、村长、农民戏迷的故事,他梳理当代人文江南的脉络源流,讲述乡村嬗变中的坚守与繁荒,而最终的落脚点,则是隐藏于民间的风土、情怀、侠义、肝胆、宽厚、仁爱等传统精神。

为了更好地还原时代风貌,据说他还数次走访家乡,搜集老照片、旧方志、旧记事本,不仅为了寻找历史的证据,更是为了解读历史遗留的人文。为了得到满意的素材,徐风经常驱车走村穿巷,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上门求教。他认为,作家的想象力,要用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用文学笔触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用文字修复现场。面对意外搜到的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旧资料,徐风自信有能力用文字写出更能打动人心的现场感。正是因为徐风走遍乡野,完成一次次精密细致的田野调查,方有鲜活文本背后的坚实支撑。作者翻阅大量资料、走遍坊间四处,为我们呈现传承在民间的精神秘约。

江南一壶一茶一寺的风物,一碑一谣一人的世情,流转千年化为文脉,延续士农工商的文化价值观。隐于历史与山河之间,是从春秋经六朝,沿唐宋至明清,文人往来,进士频出;是田垄村落,碑坊祠堂,乡规民约维护文字尊严,家族传薪秉持耕读传统,时代变迁印刻于乡村面貌。作者徐凤长居江南,经年累月,遍访乡野桑梓,爬梳典籍方志,以内视角为我们讲述何为江南。“青玉案”“声声慢”“风满楼”三部曲层层递进,对江南地域的文化现象细作检点,对隐藏于民间的风土、情怀、侠义、肝胆、宽厚、仁爱等传统精神深加描摹,最终,留给现实的迷路人和未来的还乡者一份永不磨灭的江南精神版图。

我们的祖国自从成立起,就一直在快速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努力创新,不忘初心,处处为人民着想,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正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总结和展望。这些年,我们经常会从新闻里听到“小康社会”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已经感受到了“小康社会”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我的家乡如今公路四通八达,出行极为便利,这就是“小康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现在高铁的推行,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出旅游等都会更加便捷高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多么美好,但是要把它变成现实,还需要我们再继续奋斗。全面小康社会要靠我们用双手来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继承爱国传统,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开拓者,要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勇于实践。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