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1篇】

为谁,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看了很多书评,大多赞美哈桑的忠诚善良。诚然,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灵魂完美无瑕的角色,自然是会被很多读者同情和喜爱的。

但今天,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剖析这个角色。

哈桑。有着圆圆的中国娃娃脸的哈桑。天生兔唇却总是微笑着的哈桑。追风筝时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

哈桑。永远逆来顺受的哈桑。被人肆意嘲笑侮辱的哈桑。愿为阿米尔献出一切却被他栽赃赶走的哈桑。

他让我想起我的小姑。

她是个温婉大方的女子,有教养有能力有才华。可惜遇人不淑,前夫出轨还被蒙在鼓里两年之久。最后离婚时却甘心净身出户,重新开始。甚至后来前夫再厚着脸皮借钱,她都有求必应。家里人不知道劝过她多少次,和那个渣男断绝关系。她却只是沉默。

在小说情节的渲染下,读者会被哈桑的无私付出感动落泪;可再回到现实看看我的小姑,相信就会有人觉得她有点傻了。

我大概是永远没办法理解小姑和哈桑这类人的。恕我直言,这样毫无意义的付出根本就是在浪费生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奉还。若是我被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背叛,即便不反目成仇恩断义绝,也至少该形同陌路永不相见了。以德报怨,何以报恩?

诚然,为自己所爱之人付出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但除开情感的冲动,这样的付出除了伤害自己真的有意义吗?

本书中反反复复出现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既是哈桑对阿米尔爱的表达,亦是为他自己最后悲剧收场提前唱响的哀曲。

无疑,哈桑对阿米尔给他的伤害心知肚明。小到用他不理解的晦涩字词嘲笑讥讽他,大到面对他被肆意蹂躏欺侮却毫无作为。哈桑指出他小说中的漏洞,他却想着:这个哈扎拉文盲凭什么指责我?仅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存了这样恶毒的心思。为这样的人奉献一切,真的值得吗?

私以为,为所爱之人付出奉献的确值得。但也应该看那人是不是值得你去付出一切爱。妲己魅惑纣王,诱其为满足一己私欲苛税暴政,最终失了天下亦没了性命;韩信报刘邦知遇之恩,却被坐上龙椅后多疑的刘邦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死不瞑目;朴槿惠任由闺蜜崔顺实干政,结果被人弹劾判刑多年。所爱非人仍执迷不悟,鲜有不是下场凄惨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说不应该为他人投入感情。最后阿米尔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回到故乡救出了水火之中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哈桑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为童年的阿米尔,哈桑是不值得的;可为自我救赎后的阿米尔,哈桑是值得的。显然,当所爱之人值得你为之付出时。那么恭喜你,大胆去爱吧。

当然,不是说只有自己得到回报才是值得的。那样的爱无异于商品交易,索然无味。韩非幸得秦王赏识,传授自己的法家思想并得以继承。即使他最后在秦国大牢内惨死,也得以帮助嬴政统一九州。这样的牺牲,我仍是值得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的重点,在于“为谁,千千万万遍”。 

【第2篇】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哈桑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

今年暑假,我有幸结识了这本书——《追风筝的人》

刚拿到书,随手一翻,却无比失望。因为我发现小说写的是阿富汗的故事!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毫无兴趣。那里可怜的人民和可悲的政府让我无法喜爱。我无法想象那里的人怎样追逐风筝。于是,这本书就被我锁进了书柜。

然而有一天,我也许是觉得还有书没看完,没有理由买新书,就把这本书拿出来读了一节。却是没有想到,文章是这样的吸引人,情节清晰而迷离,让人停不下地想要读下去。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后,阿米尔亲眼目睹哈桑被人欺侮,可他却胆小、怯懦,不敢阻止。他感到羞愧而自责,觉得自己就像草丛里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最终,他因无法面对而逼走哈桑,之后不久也因战乱随父亲逃往美国。

在美国,他经历了很多: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却失去了父亲,他开始写小说……但他依然无法坦诚地说出当年的事情,那是他的心魔。

为了赎罪,他又回到了故乡,想找到儿时的伙伴。可是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家的老房子被杀害,留下了一个孤儿——索拉博。不幸的是,索拉波和他父亲的命运一样。这次阿米尔没有退缩,他选择拯救他。

这本书包含了太多太多情感。伊莎贝拉·阿连德说:“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这些主题,或者说感情,贯穿在每个人物的身上,每个人物都令人感到矛盾。

而我,又不得不喜欢这些人。

我喜欢哈桑。他忠厚,老实,为了阿米尔一心一意;他坚信自己和阿米尔是朋友并一直守护他;他宽容,善良,懂得感恩……他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人,可是命运却很悲惨。可是,他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像一束阳光,照亮了黑暗的现实,温暖了人物遭遇的悲惨凄凉。

我喜欢索拉雅,阿米尔的妻子。她勇敢,敢于说出自己阴暗的过去;她进取,热爱读书学习;她有一颗善良而理解别人的心,当她听到阿米尔告诉她一切真相,没有丝毫责怪、怨恨,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安慰阿米尔……加缪说,爱,可燃烧,或存在,但两者不可共存。也许他与阿米尔之间的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但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平淡如水的爱也令人动容。

我也喜欢阿米尔。即使他胆怯、懦弱;他因哈桑身份低微,而羞于承认他们是朋友;他会妒忌爸爸对哈桑的关怀;他不成熟……阿米尔有太多太多阴暗的一面,而正是这样的他,才更像我们,不是吗?透过他,你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阿米尔最终成长起来,不再逃避,去面对胆怯、谎言、责任……而我们呢?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勇敢的蜕变、成长?可以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去赎罪?而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原谅,愿意去宽容,愿意等待别人的成长?还有多少人真正保留着人性?有多少人依然不停地奔跑,去追逐那只风筝?

我愿意做一个勇敢的人。勇于面对,勇于承认,勇于赎罪,勇于改正。我同样愿意去聆听,去宽容,去原谅,去等待别人的成长……这世界上总有太多人值得我去关怀,去爱,值得我为了他们千千万万遍地追着风筝奔跑。

我仿佛看到文末阿米尔释怀的笑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第3篇】

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

读罢《追风筝的人》最后一章、最后一页、最后一行字,合上书已是凌晨两点,却睡意全无。酷热炎炎,我的心却因冰冷而颤抖,一切只为一本书,一本叫做《追风筝的人》的奇作,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暴风雨般的洗礼。

阿米尔是阿富汗一位受人尊敬的富商的儿子,哈桑则是仆人的儿子。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父亲”,哈桑学会的第一个词则是“阿米尔”,两个人今后的人生道路早在咿呀学语的年纪便已奠定。小时候的阿米尔是个优柔寡断、敏感怯懦的孩子,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和关爱,然而父亲更喜欢英勇无畏、忠厚老实点的哈桑。于是,嫉妒的罂粟盛开了。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

哈桑的忠诚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愚忠,即使哈桑一次又一次被阿米尔戏弄,他依旧心无怨念地照顾着、崇拜着小主人。他们是同一个乳母养大的,老仆人说:“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

在一次极为重要的追风筝比赛上,阿米尔到底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瞒下了对哈桑的背信弃义,而忠厚的哈桑也没有向老主人揭发。受良心责备的阿米尔诬陷了哈桑,迫使父亲赶走了 

故事到这里已是一个悲剧,然而这只是开始。二十年后,在美国生活安定的阿米尔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二十年前的罪恶和痛苦在心头复苏。此时的阿富汗在战争的蹂躏下早已成为血与火的废墟,而阿米尔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塔利班、被摧毁的家园,更有人性的救赎。

可以说,书的前半部分是有关一个人,一个内心孤寂的孩子犯错误的历史,而沉寂二十年后,便是一个成年人面对心魔的救赎之路。作者巧妙的安排使得阿米尔将面对和童年一摸一样的场景,两次重大转折的定格,就好像历史的重演和命运的轮回,而阿米尔在相同的情况下将挽回童年犯下的错误。这不仅是有关三代人恩怨情仇的轮回,更是一个人修改人生选择题的机会。这样的情节安排,更加凸显作者的意图,带给读者来自心灵深处的持久震撼。

人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失意,正如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阿米尔,我理解他的苦楚,这孩子背负了太多精神负担,而现实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我们无法直面逆境,仇恨的种子便会生根发芽,纯洁的心灵就蒙上了阴影。这时,我们呼唤人性的回归,我们自己走上了救赎自我的道路。阿米尔是幸运的,他虽无法向哈桑本人忏悔,但他在哈桑的儿子那里得到了救赎,也替他的父亲还清了罪恶。那我们呢?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下了多少错误。

本书史诗般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悲壮的氛围,与阿富汗的历史相结合更增添了不少亮点。战争摧毁了童年美丽的家园,是最亲的人阴阳两隔,伴随着还有种族歧视、流离失所、虐待儿童……一切的一切都为这个故事披上了更为深刻的外衣。正如书的封面,在大气磅礴的夕阳之下,一个瘦削孩子的黑色剪影正放飞一只孤独的风筝,他迎风跑,回头瞧着那只高高飞扬的风筝。我们的风筝又在哪里漂泊?我们该去何处追寻?

一切关于人性、种族、战争的思考都消失在历史的星空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思索。这光芒是一闪即逝的流星,一如每个人的生命。年华易逝,是什么永垂不朽,又是什么使人区别于其他生灵?是智慧吗?不,是对人性的感悟与救赎创造了人类的伟大。

为你,千千万万遍。

正如哈桑。

正如阿米尔。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