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时》读后感1000字

梅子青时,嗅一嗅梅香——读《梅子青时》有感

试问:

有没有想过外婆年轻时的模样

有没有听过外婆讲以前的故事

有没有耐心坐下来陪外婆聊天

曾在书架上偶遇了一本书——《梅子青时》,想读这书其实也是出于一时好奇,好奇外婆的青春纪念册里会写些什么呢,讲的又是什么样的故事?在浩如烟海的书目之中,这本布面精装、雅白封面、清新书名的小册子,看起来是那么地独具匠心,那么地从容、淡然,仿佛有股可以穿透时光的魔力。

鲜花总要枯萎的,而回忆却一直鲜艳。故事开始于一个冬日的夜晚。“我”那位虚岁九十二岁的外婆因为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手术过后的外婆十分虚弱,“我”在替她寻找电话本的时候,偶然在她的抽屉里看到了一本写满不同人题字的毕业纪念册,于是开始和外婆一起回忆抗战求学的日子。

在外婆带有独特韵味的吴语方言里,身为读者的我仿佛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浙江乡村。和那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刘梅香一起求学,一起经历杭州沦陷,一起踏上颠沛流离的旅程。湘湖师范这个从未听过的名字,在作者的笔下也慢慢被勾勒成一幅生动形象的三十年代青春画卷。湘湖师范平等朴素、热情上劲的学风;俞子夷先生、金海观校长、桑送青老师的种种风采;陶爱凤、楼庭芬、潘仙华这些好友之间的故事;还有师生们一路辗转至义乌、松阳、庆元、景宁等地的过程,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因为生于战争年代,长于战乱时代,她们的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别,今天还坐在一起上课的同学,明天可能就被日军突然偷袭投下来的一枚炸弹炸得血肉横飞。唯有一本留言册,和陆续整理出来的物品,可以回忆往昔,纪念青春岁月。

“我”运用了文字来谱写那段不朽的传奇,而书中的一张张老照片、一页页离别箴言,是另一种无声的佐证。照片里的少年们笑容开朗,眼里炯炯有神,期待未来,少女们穿着旗袍,嫣然而笑,70年过去了,他们成了毕业册上那些或许已经被外婆梅香画上黑框的名字,或许早就湮没在回忆中。可那个年代里,一起劳动、一起念书、一起逃难的情谊依然清晰如昨日,在外婆心里历历在目。那些用毛笔书写于纸面的字迹各不相同,但每一幅都是用心之作,所以至今读来令人回味深长。

于我而言,四岁之前都生长于外婆家,现在想想,从我出生的时候外婆已经踏入老年的世界了,跟张哲的感觉一样,就觉得外婆是一个老太太而已。我的外婆她总是很关心我的衣食住行,时不时嘘寒问暖。记得当时调皮的我总是时不时钻去厨房偷尝外婆熬制的中药,苦倒自己,却从不曾听外婆提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仅知道外婆年轻时是一位重点高中的教师,所以,脑海当中,总是“固执的”认为并觉得他们老人就是墨守成规,只会按部就班的长大成家、结婚生子,毫无新鲜感。如今年岁渐渐增大,我也能够渐渐看清人情冷暖,然而因为上学的缘故便慢慢离开了家,更无从谈起外婆的青春了。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震撼视听的话语。现实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外孙张哲算是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细心和耐心倾听外婆的故事。因为他也意识到,或许没多久以后,我们就没有可以陪伴变老的亲人了。

所以,我对记录这段历史的外孙投以极大的致意。人美在独一无二。梅香外婆的梅子青了脆,熟了甜,四处流溢着香气。鄙人有幸参与进这样一段时光,回忆自此又重新有了温度。

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去关心家中长辈,让他们不再只是行道树,挖掘出更多的青春故事,写出更多的《梅子青时》!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