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家地理》杂志

本人一直很喜欢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即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喜欢杂志上精美细致的照片,也喜欢里面详尽生动的讲解。当然,有人会质疑,这样一本杂志,也能算得上科学杂志,也能使你说出“我爱科学”的话?

读过的人都知道,这本杂志不同于其他杂志,上面有广告,有图片,有点商业气息。但是和很多连篇的广告相比,这点东西算不得什么。里面是有很多照片,但都堪称经典之作,都是人们平时正常视野里看不到的美丽景色,的确是养眼。而且,在讲解的同时,若遇上文字描述过于抽象时,文字的旁边也会有编者手绘插图相配,便于理解。像之前,有一期的主题是关于复活节岛上文明的产生和消亡,在关于复活节岛石像如何被一个个运送至目的地、如何排列整齐、如何树立起来的问题上,编者采取了广为流传的三种解法。而就在这三种解法的旁边,编者手绘了三个讲解图,使读者能够理解。并且,在这三幅图中,编者还将具体石像、绳索、木棍等物体的长度标出来,如何运动的过程也如连环画一般。这样的科学讲解,可谓严谨而生动,颇为有趣。

还有一期里讲解的是有关狗的进化历程以及其变种,作者在介绍之前,用了四个版面展示几乎所有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里看见的狗的图片,并一一作了标注,显示其进化根源。在讲解部分,编者挑选了几种常见家养犬进行身材、性情、功能等的剖析,使读者看了,能够对这些犬类有个非常详细的了解。最后,编者还列了一张表,将所有之前展示的狗的特征进行量化,做成了一个坐标系式样的表格,使读者能够大概其了解几乎所有种类狗的特性。这样严谨、细致的展示,能使其科普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当然,除了严谨、细致和科普性,这本杂志也很好的体现了人文关怀。在之前一期里有一个关于濒危语言的讲解。书中说,世界上仅存的语言种类中,每一个月就会消失一种,而且这样的趋势会随着诸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大语种的逐步推广而加速消失,到时候,很多民族和部落的文化,将只会有文字的遗存,而不会有语言的表达。而且很多部落没有系统的文字,倘若他们的语言消失了,研究他们的文化便是不可能的。之后编者介绍了几种濒危语言,有很多就在我们国家周围,有些语言甚至只有差不多一百多号人能说,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我们惊讶。而且在这些地区,很多人的爷爷奶奶辈和现当代之间无法直接、完全地进行对话,有些甚至完全无法理解其意义。这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这无异于斩断了现在和过去的联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些操着只有他们民族和部落才能懂的语言的人,除了学习大语种,才能与外界交流,这样时间一长,本来属于自己的语言,便会被淡忘在历史的风尘里。到这里,编者提出疑问,如若无人保护这些语言,那么,他们的文明如何传承?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是不利的。我看到这里,也在思考,在目前轰轰烈烈的推普运动中,我们的方言改如何保护。现在一代人口中的方言,早已失去了以前的韵味,多了些蹩脚的意思。当年响当当的某某官话,也已沦为家庭语言,社会中很难听到方言,唯有南方闽粤客家,还能提出“撑粤”“撑客家”之类的保护方言行动。试想,倘若百年之后,中华大地皆是带有口音的普通话,而本土语言已经沦丧,那么复兴中华文化,便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且回天乏术了。

《国家地理》杂志不仅讲解科学,宣传科普,还兼顾人文关怀,实在是我们必需的精神食粮。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