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经典》观后感1000字

灵魂的呐喊,人性的救赎

------《鲁迅经典》观后感

聊城市第一中学2016级11班 李庆彬

生于末世,长于兵荒,他经历了中华千年的最后一次动荡,经历了亡国之险,军阀之乱;经历了革命与战争,他以笔为戎,为拯救国民的灵魂而一生呐喊,为改变世人的愚昧而战斗一生。

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批文人,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批战士,《狂人日记》无情地揭穿了封建礼教的惨无人道;《阿Q正传》讽刺了国民思想的麻木不仁,他以笔作刀枪为人民战斗;《无常》呼出了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渴望;《父亲的病》更是有力地讽刺了有为而无仁之人,本应美好的童年,却充满并不美好的回忆;《孔乙已》无情揭穿了封建科举制对世人的残害之深与对受害者的同情;《故乡》无力地表达了物是人非,人在而本性已逝的无奈与痛感。他的作品文笔犀利,震撼心灵,是灵魂最深处的声声呐喊来唤醒世人早已麻木的魂魄。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悉一切已改变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和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岁月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国民苏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说谎罢了。”这是他对过去怨恨的释然;“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悲哀。”这是他对世人虚伪的厌恶;“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中看到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是他对人生起伏得失成败的感悟;“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这是他对物是人非,人未去而情已逝的感慨;“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这是他对世人势利,趋炎附势的批判;“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中,我不知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他对世人麻木无情,社会黑暗的不满。一句句简单却又似懂非懂的话语中,是他对国民麻木灵魂的救赎。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影的告别》诉出了太多心的黑暗。“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军阀混战,人民麻木,在这个黑暗的旧时代,“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是他对污浊社会的不满;“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是他立志唤醒人们灵魂的献身精神。

社会动荡不安,世民麻木不仁。面对希望渺茫的中华民族,鲁迅站在改革的最前线,站在革命的领头位置,他呐喊,呐喊着唤醒人民灵魂;他彷徨着社会的黑暗与希望的渺茫。然而他终不言弃,如劲风中的野草,挺拔于荒原之央,他尽心竭力,如寒冬的热风与黑暗的坚冰誓死顽抗。他看透了岁月的把戏,要站起来,使国民苏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当之无愧。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