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读后感2000字

正气,人生的旋律——读《天青》感

 “天地正声,立天地人之心”。 ——天青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800多年前,宋徽宗因为一个梦,提下此句,命汝州三百宫廷窑工烧制天青色瓷,成就中国陶瓷史上最美的颜色。传说天青瓷中的天青色是青帝女儿天青的化身,作者李沅秋以天青的视角,追随各位主人,谱写一曲泣血长歌。

正气,是那暗天夜幕之上亘古不变的星辰,永恒闪烁。从古至今,爱国人士多如繁星。在这本书中,我追着天青的目光目睹了烧制出绝世青瓷盏的秦哥,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以身报国死于金人的箭下,尸骨无存,见到宗泽将军面对朝廷的退缩却无计,以至于背上长了毒疮,弥留之际,依旧念念不忘北伐,殷殷恳求皇帝回京,品味岳飞将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与“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的满腔悲愤,瓷盏愤然摔为碎片,被文天祥嵌入他的“蕉雨琴”中,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正气。

正气,是那寒冬里傲放的腊梅

正气,是那崖头上高耸的松柏

正气,是那瓷盏上纯正的青蓝

正气,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不竭的源泉。

历史的长河里,多少英雄人物凭借自己满腹才华和一身正气,鞠躬尽瘁,我追随着天青的目光,去感受枪林弹雨的战场,感受勇士冲杀的威猛,感受人文义士的清贤,感受国亡家破时的沉痛,感受义士赴死的从容,感受他们胸腔中澎湃的爱国正气,感受义士傲骨禅心的精神世界,寻找他们谱写下的旋律……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一段属于宋朝的历史,翻开这本书,我的眼前浮现了宋的繁盛,宋的清雅,仿佛看见西湖湖畔歌舞升平,“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丽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和谐。政治开明,商业繁盛,文化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最终,这一切都如瓷盏般破碎了。重文轻武的新进在外族的侵犯下困顿无力,在外族的铁骑下不堪一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繁华富贵的都市在血光中化为废墟,灰飞烟灭。我看到宋在被残暴侵犯下的孱弱与怯懦,听见它黯然凋零之际的哀哭。

但是,这并不是宋的全部,中华民族的脉搏,执着而不屈的永恒跳动着,每当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完成义士的使命。“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主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胸中藏有天地浩然的正气,在风云际会时,他们忍受了凡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做出震撼天地的行为,如同圣雄甘地所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受人敬仰,那他所到之处即为圣地。”当他们的肉身在人界毁灭时,胸中的浩然正气,将如流星划过开幕,促发天地回响共鸣。

浩然正气,这是天青追寻的“清明城”,是超乎人界天界的“人曲”,更是我们所应归寻的人生的旋律。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的笔下:“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财富积累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日渐富足,但另一面,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许多人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社会犯罪率飙升,民族灵魂净化重铸问题特别突出。但即使身处污浊不进的环境,也应坚守正道,不忘本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保住当代人的天青之色,谱写当代人的旋律。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宋朝士人的热血和精神,认为中国士人的傲骨、精神不应该只在古代,更应该在现代,在未来,亘古长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画卷已翻入新的篇章,未来由我们续写,我们要怀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持着“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万丈,以史为镜,将这正气永恒传承下去,将天青所追寻的“人曲”谱写下去。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