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读后感3000字

品读《简爱》

“《简爱》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萨克雷如是说;“我经常重读这本小说,这是第一部让我感到我本人就深藏其中的作品”。女音乐家苏姗娜.维嘉如是说。

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山区小镇桑思顿,她是乡村牧师帕特里克的第三个孩子。在她出生后的四年中,她的弟弟布兰维尔、妹妹艾米丽和安妮相继出世……1847年12月,《简爱》再版,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也同时问世。姐妹三人几乎在同时出版了三部一举成名的长篇小说,这是世界文坛上是绝无仅有的事。从《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杰作,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也在英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三姐妹与勃朗宁夫人构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

《简爱》的故事情节,从表面看并不太复杂,它只是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家的过程,内容分三部分,外加一个尾声。第一部分是在舅妈家和在慈善学校,第二部分是在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第三部分在沼泽山庄以及当乡村教师,最后是在芬丁庄园成家的尾声。

小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孩童的所思所想,言行举止,写的最为真实生动。她虽然逆来顺受,依然挨打受骂“竭力想赢得别人好感也白费力气”,终于有一天她的恐惧和忍耐到了极限,“像所有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决定豁出去了。”大骂表兄是“杀人犯”,还和他对打起来,因而受到锁进恐怖的红房子的惩罚,她愤愤不平地喊出“不公平---不公平啊!”最后发展到对舅妈当面反击,说她坏透了、心肠毒得很,从而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胜利感。但接着又做了自省自责,觉得这又暖又醇的报复滋味很快就变得又涩又苦,感到这种既遭人恨又恨人的处境是可悲的。从而可以看出,表兄的凶暴专横,表姐的傲慢冷漠,舅妈的憎恨厌恶,使小小年纪的简爱心智早熟了,这也初步表露了简爱既倔强抗争又忍让克制的复杂矛盾的个性。

如果说在舅妈家对社会的不公,有了初步体会,那么在洛伍德学校对宗教的虚伪则有了更深的认识。勃洛克赫斯特牧师的“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主张,他的一系列抑制人性的非人道做法,他那虚伪的假道学嘴脸,引起了简爱的极大不满;深受宗教毒害、逆来顺受的彭斯的死,更激起了她的无限悲愤,也增强了她倔强抗争的意识。固然,由于后来该学校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善良的谭波儿小姐的关心和教育,使得简爱得以在那生活了八年,如她自己所说“较为和谐的思想,较有节制的感情已经在我心中扎了根。”然而,谭波儿小姐结婚离去给予了她刺激,使她感到保持平静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她追求的本性,她往日的激情,她青春的躁动,又在她矛盾复杂的个性中占了上风,使她想起“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激情和兴奋的变化纷呈的大地,正等待着敢于闯入,甘冒各种风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她对八年来的生活常规突然感到了厌倦,要求变化和刺激,终于使她几近绝望地喊出“我向往自由,我渴望自由……至少赐给我一份新的工作吧!”于是她毅然登了广告,应聘去桑菲尔德做了家庭教师,走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女主人公在桑菲尔德的经历主要叙述了她和罗切斯特曲折动人的爱情,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灰姑娘式的浪漫故事。女人公在这段经历中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倔强抗争的个性,在社会、生活、爱情、婚姻、宗教等问题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叛逆精神,特别是在维护妇女独立人格,主张婚姻独立自主以及男女权利平等方面,这不能不说是在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她还曾义正言辞地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交谈,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的同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家庭教师简爱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直到婚礼上发生突变,简爱出走,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经过四天的流浪,简爱终于被沼泽山庄收留,在那儿落了脚,后来又在离开不远的莫尔顿村当了乡村教师。在这一部分中,从情节看,主要是描写了简爱和圣约翰的感情纠葛。发现沼泽山庄竟是她姑妈家,圣约翰三兄妹原来是她的表兄表姐。这一情节显然设计得过于巧合。至于简爱获得遗产和均分遗产,看来是为了提高主人公的经济实力,也为了进一步完美她的优秀品格。但这一部分的主旨是;通过简爱和圣约翰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纷争展开了人性和“神恩”的搏斗,并以人性取胜而告终,阐明了女主人公对人性的珍视,对幸福的追求。

圣约翰自己是个被宗教“修剪驯化了天性的人,”他进而又要修剪驯化简爱的天性,要她成为神权的工具,强要取她为妻,并要她跟她去印度传教。并在其去剑桥前在晚祷中有针对性的宣读经文,以及过后对简爱的个别“布道”,在有关天堂和地狱的劝诱和告诫,顷刻间曾使简爱遗忘了自己的拒绝,瘫痪了自己的抗争,感到“宗教在召唤---天使在招手----上帝在命令---生命像画卷般卷了起来----死的大门敞开着,显示出门那边的永生。好像在说,为了那边的平安幸福,这儿的一切都可以立即牺牲。”如她自己所说,她差一点犯了判断上错误,做了傻瓜,答应嫁给他。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她突然受到电击式的震颤,听到罗切斯特“简!简!简!”的呼唤。这震颤和呼唤,是幻觉?是感应?这是心理活动的外化,是真真实实的心灵的呼唤!爱情的呼唤!人性的呼唤!它打开心灵的牢门,挣断了心灵的锁链,把她从昏迷中唤醒,使她有了力量,占了上风,彻底拜托了圣约翰“神恩”的控制和束缚,奔向自己幸福的目标。

这样的揭露和批判,这样的冲突和结果,难怪《简爱》一问世,就受到当时一些宗教界人士和宗教报刊的诋毁和中伤,斥之为反基督教、道德上的雅各宾主义,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但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抨击前者不等于谴责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假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不敬的手。”

简爱匆匆赶到桑菲尔德,只见到一片废墟,疯女人也烧死了,然后又赶到了芬丁庄园,终于见到了手残眼瞎的心上人罗切斯特,他们如愿以偿结了婚。婚后十年的生活一笔带过,最后简要交代了一下几个人物的生命和命运。总之,这个尾声行色匆匆,且有大团圆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嫌。

事实上,尾声主要说的是简爱这个孤苦伶仃。无才无貌的小人物,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终于克服了贫穷、苦难、习俗、荣辱、金钱、“神恩”等等阻碍,追求到自己心中的幸福生活。现在的简爱已从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已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和经过自责忏悔的罗切斯特,在心灵上已经完全平等,在财力上,特别是体力上,双方的强弱地位已经发生互换,笼中鹰得请麻雀觅食,现在那个大男人得依靠这个小女人了,这也是作者对男女平等平权的一种奢求和希望。显而易见,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团圆,这是艰苦奋斗、顽强追求的结果,也是人性取得胜利的果实。

这就是《简爱》。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