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纪实》读后感1000字

中国人 中国魂——《中国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纪实》读后感

“这世上也许有恶,但善良从不缺席。”

白岩松在一次新闻报道中如是评论。的确,即使存在一些不如意,这依然是个美好的世界,从不缺乏好人和善举,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时刻提醒着我们存在于世上的种种美好:

有这样一位户籍民警,34年如一日地热心帮助街坊邻居调解各种“家务事儿”,他叫邱娥国;

有这样一位老师,以生命为代价从死神手中夺回学生的未来,她叫殷雪梅;

有这样一位保姆,16岁那年主动承担起两名弃儿的抚养重任,她叫李泽英;

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在索道上穿梭来往于患者与诊所之间,他叫邓前堆;

有这样一个大男孩,把青春奉献给精神障碍的父亲和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他叫洪战辉……

这样的人在中国有很多很多,他们就像夜晚的一盏盏街灯,执着地照亮脚边的黑暗。

他们也许会伤心,也许会流泪,但他们是中国的力量、中国的魂。

助人为乐——大爱无言,大义无声

我们常常追问自己生命的意义。苦思冥想、引经据典地挤出一堆漂亮话,然后欣赏着这些华丽的文字洋洋自得,事实上却连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都得犹豫半天。生命,极讽刺地,恰恰在舞弄无意义的文墨和或大或小的自私中虚掷了。鲁迅先生极反感光说不做,他告诫时人“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有益的事”,因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于追问而在于实践,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在于毫不吝惜地把自己这滴“水”投进善行的大海。微小得掀不起波澜,又伟大得让自命光鲜不群的露珠羞惭。

几十年前说起雷锋,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赞许和景仰;然而几十年后,在“雷锋”已不再仅仅是个体而成为一种符号的今天,大概会有不一样的声音了,尤其在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浮于形式的所谓“学雷锋活动”后,关于“雷锋是否已经过时”的质疑越发强烈。

必须承认和反省的是,现今的某些领导者的确将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从灵魂教育降格为形式主义。但这曲解了“助人”的本意,不是真正的雷锋精神,是必须加以辨别和摒除的。

与此同时,更应肯定和重申的是,尽管时代变了,雷锋精神也并未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正是有了雷锋精神,才有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不惜“向生命借贷”的慈善歌手丛飞;正是有了雷锋精神,才有为几百名孤儿倾注全部身家的“阳光院长”杨绍军;正是有了雷锋精神,才有“平民慈善家”“爱心天使”“最美洗脚妹”……雷锋在几十年前离开了我们,可他留下的精神是那么伟大,而伟大永存。

这是个并不新鲜的倡议,也是个永不过时、永远正确的倡议:不要吝啬你的爱心,尽你所能地去帮助身边的人、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吧!不必轰轰烈烈,也没有横幅和配乐,因为一颗时刻装着他人的心,再装不下虚名和过誉。

请记住,也许爱心不能使人腰缠万贯,可指尖玫瑰留下的沁人芬芳不会散去;也许善行不会带来一时煊赫,可生命却能在义举中得到升华。大爱无言,大义无声。人生如此短暂,只有崇高,方能延续。

爱岗敬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人们还说,干一行,爱一行。

为了谋生而工作,是求职的“初级阶段”。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岗位,将其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则不仅是求职的“高级阶段”,还是做人的一种较高境界。

终我一生,所求无他,善吾业耳。怀揣这股信念,导游文花枝在危急关头优先抢救游客,自己因耽误治疗失去了双腿也从不后悔;保洁人员李影自觉承担职责外数倍的工作量,只为创造一个洁净的公厕环境;退休的人大代表杨善洲不取家乡分文,把座座荒山改造成片片新绿……令人景仰的职业操守和坚不可摧的人格力量,正是华夏五千年的“忠义”精神在当代最好的绵延。

一份职业的意义,于小人是利,于君子是诚和义。作为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任何一种正当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都有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常说做人要“诚信”,其实敬业本身便是一种最大的诚信。诚者,信也,无欺也。对自己的职业抱有敬畏之心,谨慎严肃地做好每一件分内事,即是对社会的诚,对公众的信,对人格的无欺。

关于自己的志向、以及未来将从事的事业,青年马克思曾如此慷慨书就:“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后来他果然将一生都献给革命事业,离世之日,全世界革命者为之痛哭。

谨此向所有爱岗敬业者致以最真诚的敬意,你们是无上人格的卫士,崇高人生的导师。希望所有青年学生能在将来选择职业时心怀敬意,毕竟无论从事哪一行,它都应是神圣的,都会化入骨血和灵魂。

敬业者,人恒敬之。

孝老爱亲——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冰心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他们也曾拥有无忧的童年,本应在父母呵护下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突然有一天,父母中的一方倒下了,整个家塌掉半边,瞬间,荫蔽失去、乐园崩溃。哭是没有用的,能擦干他们眼泪的人如今只能依靠他们生存;小小的肩膀还未开始成长,便要独自承担起令人窒息的重担。

黄来女和孟佩杰,两个经历相似的女孩。在照片里,我注意到她们都留着简洁的短发——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给重病在床的至亲,正值青春的少女毫不眷恋地抛开本应属于她们的美丽。这还只是照片。孝子孝女们,付出的远比那多得多。

“孝老爱亲”,短短四字于他们,却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大的重量。在幸福、完整家庭长大的我们,又怎能像他们那样对生活、对担当、对亲情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只能想象孤立无援的夜晚,照顾久病的亲人安睡后,也许他们会放纵早已超负荷的自己痛哭一场,然后在天亮前擦干眼泪,准备一家的早午饭、帮助亲人起床和梳洗、扫地、洗衣、买菜……开始新的、忙碌的一天。难吗?难。可他们从未放弃,用一日日的点滴行动诠释“担当”一词,用并不强壮甚至柔弱的身躯守护着“家”这朵被命运无情吹打的花。花开得艰难,但无比绚烂。

在我们赞美孝子孝女们的同时,也许会心存疑问:这些早已成人的“少年”,是否哀叹过上天不公?

戴着一副朴素的廉价眼镜、浑身散发出书卷气的洪战辉没有回答,只是微笑——温暖纯净,宣告着幸福与无悔;这个笑容包含了太多东西,独独没有哪怕一丝不甘——登时一切疑问都显得那么肤浅无聊。

他曾经在诗歌《蜗牛》中写道:“也许逃避、放弃可以使我跑得飞快/但责任又让我宁愿忍受苦痛/扛也是苦/放也是痛/苦痛中脚步不停。”

弱者认命,强者抗命。即使迷茫过、痛苦过,如今站在我们面前的,也已是一个个在与命运的斗争中大获全胜的英雄。他们以不息的生命与不止的奉献,一路披荆斩棘,让阳光照进风雨飘摇的家庭,用亲情温暖被春天遗忘的角落。

有失必有得,有爱就有家。坚强如斯,不会惧怕、更不会怨恨命运。

我坚信,这就是他们的心声。

有人陷入困境时,他们伸出援手,彰显爱心与善意;利益和原则冲突时,他们坚守正直人格,诠释敬业与道德;家庭突遭变故时,他们不离不弃,守护亲情与责任。人性之路上从无对错,只有快慢。全国的这些道德模范们也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唯一不同的是,面对道德选择,他们从未犹豫,顺由善的本心指引,在绝大多数人迟疑不前时勇敢前进,直到我们这些愚人的视野几乎不能及。

但是毕竟我们都在向前。毕竟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都在向前。至善者追随至善,其他人又追随至善者。浩浩荡荡,前赴后继。

终有一天,再犹疑的旅人也会学会果敢;蒙尘的心灵,也将在榜样的引导下重新变得清亮。

终有一天,整个中华民族都能在人性之路上步调一致,在道德追求中完成永恒和不朽。

这些支撑起民族精神的中国脊梁,令我可以自豪地说:那一天,绝不会遥远。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