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书评1000字

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书评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之大,作者本人也说了“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名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文章重点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描绘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宏图。

本书共分为二十章,各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着笔,深刻剖析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而谈到东西方的差异。分析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记录了炮口下的震撼,评述了太平天国的悲喜,日本人的入侵,维新运动的真实与虚伪.......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深刻的剖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不断扩展历史研究视野,不仅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这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思想教育,更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面对历史问题。有句话说的好,存在即合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偶然,而是社会进步、思想进步、文明进步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历史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就像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秦始皇完成了同统一,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即使不是秦始皇完成的统一也会有别的皇帝来完成统一,这是社会发展导致的结果,而统一后秦始皇设职授官,就成为了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不仅是必然且合理的而且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就具有长期性,在这作者又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从而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人所带来的冲击力即东西方差异所引发的。当时东方落后的社会逐渐在世界的竞争中走向了劣势,而此时处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才有所察觉,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救国图强云运动,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想故而“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一利用与争论的焦点。就这样旧中国在跌宕起伏中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几年,终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民族资本主义就此产生,在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社会力量,同心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近代社会各个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渐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停时期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我十分喜欢陈旭麓的《近代中国是新陈代谢》,因为作者不仅对历史人物通过心理描写等进行分析,还把历史时间串联起来,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且他以“新陈代谢”来作题,把历史比作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这样的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能将康的地发展。且陈旭麓先生能抛出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作者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后者更重要。”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这一点比以前对如今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得淡定。文中作者许多的历史经验总结,总给人以深思和启迪,所以我认为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十分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