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2000字

心随国忧 家与国同

—— 读《四世同堂》有感

百年华诞,我再次翻开了《四世同堂》。它似一声怒吼,惊起国人的雄魂;又像俩滴泪水,洗涤困顿中的中国;更如一支号角,鼓舞世代华人。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如一道惊雷炸响在我胸膛,燃起滚滚信念之火,铸出一颗铮铮热心,让我对“爱国”有了更深的理解,忠于民族,坚守气节,此生不悔入华夏。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写于1944年1月,该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达百万字,是我心田中的春雨。《四世同堂》以小见大,由侵华战争时期沦陷区的一条小胡同为幕布,上演了一场国与家的爱国情节。八年抗战,这条小胡同的人们经历了无数磨难:汉奸的陷害、家庭的破灭、敌军的欺辱……一条北京胡同象征了全北平,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映射其中,让人回味无穷。书中以祁家四世同堂的传统家庭为主线,由普通百姓的视角来看被侵略着的中国,形象地刻画出日伪统治下小羊圈一群人的善恶美丑。或卖辱求荣,或挣扎求生,或精忠报国……人们挺起胸脯,共同顶起摇摇欲坠的中国!善良老实的街坊由忍辱觉醒而反抗,歌颂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赞扬了勇敢的抗争精神,同时也讽刺了汉奸们贪图享乐卖国求荣的丑恶姿态。

一个中国式的四世同堂是中国人既传统又在变化的写照,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由表面上的礼貌与举止和大家的言谈,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代表着清朝的人,一辈子小心处事,总认为凡事忍忍的都可以过去,面对特务的手枪,他却挺起了瘦而硬的胸膛。祁天佑与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他们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拦不住新的事物的兴起。瑞宣与瑞全是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既要保家,也要为国,与祖父在年纪上虽只差几十年,在思想上却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子和妞子是将来的人,是自幼受过战火洗礼的人,是抗战胜利后新中国复苏的建设者,他们承接前辈的儒雅文明,也发展自己的思想与才干。“在国旗下吃粪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一句郑地有声的承诺,道出了多少心酸眼泪,喊出了多少痛彻心扉。一书读完,酣畅淋漓。

《四世同堂》里对汉奸的塑造也值得赏析,我大致将他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贪图荣华富贵而自甘堕落的民族败类,比如冠晓荷、大赤包和蓝东阳。老舍先生是这样形容他们的:在国家危弱之际,他们像暑天粪窖里的蛆那么活跃的奔走,只为在日伪的政权下谋求一官半职。他们可恨又可怜,至死都未曾相信祖国,宁死在日本人手里也不肯悔过,令人憎恶、唾弃。另一种是迫于生计而自掘坟墓的人,比如陈野求,他有学识,有尊严,却因八个饿狼般的孩子和一个病老婆抛弃尊严,出卖灵魂。他的良知还未完全泯灭,缺又挑负不起生活的重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益”,一本好书不止收益它的时代,更能让我们从中发掘出与当今时代相符的哲理。不仅是汉奸,如今的一些官员也因“贪”走向毁灭。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山洪巨浪冲破了石堤,毁灭了村庄,淹死了牛马,拔除了老树,而不能打碎了一点渣滓!

《四世同堂》不仅详略得当,也善恶分明。书中两位外国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是富善先生,他喜爱北平,是个中国化了的英国人,对侵华战争有自己见解,他质疑中国人一些“熟透了”的文化与思维模式,同情沦陷的中国人民,憎恶侵略者的黑暗行径,同时又佩服日本的武力。二是日本老婆婆,在亲人接二连三应征入伍后,她清醒冷静的说:“我不能因为我的国籍而忘了人类与世界,自然,凭良心说,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为他们罪恶被别人杀尽。”爱憎分明,却又无可奈何,她是日本人,也是受害者。此书反映最多的就是人性,人性中必有两面,有人独立直行,不屑于走罪恶的道路;有人随波逐流,肆意放纵丢失的灵魂。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明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民族,带着鞭痕,悲壮地生存着。

国家,带着创伤,骄傲地屹立着。

人们,带着鲜血,顽强的站立着。

正义,带着他的庄严、圣神和人道,光荣的战胜了邪恶、侵略和野蛮。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摇曳,起风了。”这是《四世同堂》里最后的文字,老舍先生必是想告诉我们:无论狂风暴雨,心怀正气,总有阳光冲破云层,拂照大地。《四世同堂》影响的不仅是抗战时期的一代人,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更是一种启发。回首百年,我们曾在淤泥中跋涉;展望未来,中国正与世界比肩!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提出:“要爱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也是《四世同堂》想要告诉我们的,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传承《四世同堂》的精神,让华夏之声响彻天地!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