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散文》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朴实亦真情——读《朱自清经典散文》有感

读《朱自清经典散文》确实是让我进行了一次心灵与精神上的洗礼。比起那些浮夸绚丽的文字,还是这朴实而又细腻来的更深入人心。

朱自清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正如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作者在《背影》中震颤的父爱,在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中的沉醉,在轻盈凝练的《匆匆》中幡然醒悟。他用他几近完美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富有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中国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话用来形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是恰如其分。秦淮河蔷薇色的历史,朦胧的烟霭,黯黯的水波,缕缕的明漪,碧阴阴的水;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薄薄的夜,在这一串串形容词的描绘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更为丰富复杂的意境。作者寄情山水,追求着宁静与生活情趣,但是泛舟途中出现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现实中,让他不能置身于真正的宁静之中,为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扎”,为现实的黑暗而愤慨。于是作者眼里“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森森的倒影和星星的灯光渲染了作者的心中的凄凉。平静的文字下暗藏了心情的起伏;流露的真情铺垫了自己执著的追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读完《匆匆》后脑海中浮现出的句子。我们要好好把握时间而不是去浪费它,作为学生一代更是要充分利用好时间,不能在光阴已经被我们耗蚀时再想起珍惜它。我们不会掩面叹息,我们会让时间折服于自己手中。

“盼望着,盼望着……”这样灵动的开头,让读者心情愉悦。这是一首春天的赞歌,从万物复苏、冰消雪融,到柳绿花红、花木争荣,由远及近,由视觉至触觉、嗅觉,把一连串的景物自然的连接起来。春天是美丽的象征,是生命、是希望的象征。我从中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更激发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奋斗的向往。

仅仅是浅读此文,我已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更是对诗美、景美、朴质美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懂得了“不虚美,不隐恶”的意义。希望重读之时,我可以有更深的感悟。 

【第2篇】

朱自清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他用短暂的一生,描绘了自然的色彩与生机;描绘了山河的绮丽与雄伟;描绘了世态的温情与炎凉;描绘了人心的真纯与丑陋;描绘了世界的辽远与多姿;描绘了生命的无态与苍凉。这如同清水一般的名字,映照着中国现代文学史。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书中的文章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朱自清在这两个时间段中描写的事物是不同的。

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喜欢写一些家常事物与游玩杂记,如《儿女》、《荷塘月色》、《旅行杂记》等,语句不华丽,但是很朴实,读的朗朗上口。但是,在我阅读的有些文章中也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我看到了叶圣陶、白采、李芳等人对朱自清的评价并不怎么好。在白采、李芳出版的书中有几句讥讽朱自清的语句,这令朱自清感到大为不快。但那时候,朱自清对自己的评价也不怎么好,他说他自己是一位自私、暴力、自暴自弃的人。读了这些文章和评价,我感到很疑惑,我没有想到大家对朱自清的评价是这样的。我后来也查了一些资料,这大概是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一些讨论吧。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的作品发生了一些转变,他写了一些谈论世事的文章,如《论青年》、《论吃饭》、《论气节》等。在《论气节》一文中,表明了现代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朱自清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中一颗闪亮的星。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