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儒林外使》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林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在我阅读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后,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留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一位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的王冕。王冕淡泊名利、刻苦好学、孝顺长辈。有一次,他得知:朝廷行文到江渐要征聘他出来做官。要是别人肯定高兴,可王冕一声不响的连夜收拾行李悠然前往稽山隐居。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和王冕一样的人,比如张桂梅。,张桂梅的生活节俭朴实,但她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慷慨大方,毕生积累回馈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品质,给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盏熠熠发光的明灯,也给了我们无限敬佩、感叹!

另一位就是“平居豪举,娄焕文临去遗言”中的杜少卿。有一次,娄太爷的孙子到杜少卿的书房说道:“我老爹叫我明日回去。”杜少卿道:“我这里有一百两银子给你,你瞒着不要向你老爹说,回家做小生意养活着,你二叔回家去,我也送他一百两银子。”杜少卿真是淡薄功名、慷慨大方。

生活中也有和他相似的人,比如著名作家钱钟书。钱钟书终身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了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可最后以失败告终。由此可以看出他有与杜少卿相似的品质。

从王冕与杜少卿身上我明白了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去学,不要三心二意。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且孝顺父母与长辈。

在这本书中每个人物是那么活灵活现,用朴素、幽默的语言,描绘了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此书堪称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充满讽刺艺术的章回体小说。

【第2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书中主要讲述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反映了当时丑恶的世俗风气。????

书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后宁王兵败,王惠逃走。

这不禁让我想到“贪”“腐”二字,我时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廉政的影片,比如《反贪风暴》、《廉政风云》等,里面就讲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利,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落得后悔终生的下场。官员的腐败不仅严重地损失了国家的财产,还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狂之时,则国事衰弱;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我相信大部分官员都是廉洁自爱的,只有小部分人存在腐败的现象。为此我们应该在面临社会各种诱惑时,严格约束自己,廉洁自律,分清是非黑白,抵制不良风气, 做一个满满正能量的好人 。 

合肥就出了有名的包拯,他还有两个“外号”,分别是“包青天”“包公”,人们之所以这样喊他,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包拯曾任端州知州,端州盛产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宋朝规定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端砚。历任知府借机加倍勒索搞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下令只按进贡数量制作,一枚也不许多要。离任时,他将有人悄悄塞到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从此,“为官入清水,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包公不仅有清正廉洁的作风,还有高尚的清廉品质,对无辜的百姓满腔热忱积极帮助,对于贪腐之人坚决打击,他是我心目中英雄。

如今细细品读《儒林外史》,既感叹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也愤怒贪官污吏的卑鄙可恶。我们这代学生赶上了好时代,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老师教导我们要做新时代好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家里,爸爸妈妈教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的心灵播下“廉洁”种子。我们一定要学习榜样人物精神,传递正能量,争做新时代“廉洁”好少年,在以后的日子里必然处处绽放着绚烂的“廉洁之花”。 

【第3篇】

从我眼中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第一次读到还是小学的阅读,那时读严贡生云片糕的故事,不懂,甚至以为他是个好的人物形象,结果相去甚远。现在看来,原因一是自己理解不够,二就是这部小说的别出心裁之处——委婉而又尖锐的讽刺。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代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表面是描写各个短篇的人物故事,实则连成长篇,反应人生百态,揭示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的历史意义是非凡的,是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它发端出现大批谴责小说。而这不得不让人将它与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对比:

《外史》用笔,实不离《水浒》《金瓶梅》,魄力则远不及。然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清代文艺评论家张文虎

《儒林外史》身上的确有《水浒传》的影子,两部小说,人物都是星宿下凡,都有短篇连接成长篇的意味,都对一个个人物进行细致刻画。但很显然,施耐庵与吴敬梓表达对当下现状不满的角度截然相反。施耐庵从正面叙述,一百零八好汉的内心世界外化到描写,让人直观感受。吴敬梓利用讽刺手法,将蔑视权贵的王冕和皓首穷经的周进、虚伪软弱的范进、吝啬守财的严致和、步步堕落的匡超人等形象通过白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对比,看到当时大多人极力追求“功名权贵”带来的的“病态社会”。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但让人看到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我想这是作者更加看重的——出淤泥而不染,沉沦乱世而不沾,坚贞高洁的独立人格。

在我看来,正是这别出心裁的讽刺手法及深刻的立意等等,使《儒林外史》成为了鲁迅先生口中的“是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更》者”,成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传世经典。

【第4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开篇几句,便是全书的灵魂所在。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自己,但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读书是打开金钱,权利的钥匙。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他们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令人扼腕长叹。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国维说得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吴敬梓书中的读书人们,大多在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立志便已踏错。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书籍中的人生哲理,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生吞书上的死知识,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只会让他们成为真正儒士眼中的陋儒,假儒,迂儒。

提到真正的儒士,就不得不提吴敬梓笔下的王冕了。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他教给人一个真切的道理:要坚持自己所珍爱的,不为了利益而轻触底线,不为了权势而失去尊严。

吴敬梓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卑劣丑恶刻画得入木三分。每每重读《儒林外史》,无不为之愤恨,悲伤,同时也警戒自己不要忘记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同时心怀大爱,铭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