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800字

【第1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中的一句话,读完后我不禁潸然泪下。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第三本,此书集合了龙应台的七十四篇散文。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大道理,而是用平淡的语气,用真挚的情感,去诠释了亲情的含义,朴实的语言,却更能使人读下去,这也是本书的奇妙之处所在。

龙应台的母亲慢慢的老去,有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女儿。龙应台在剑桥学院门前指着一棵苹果树,对儿子说这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时,儿子责怪母亲像小孩子一样。龙应台对相信和不相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跌倒时要坚强独立。对于母亲老去后的思考,关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虽然都不是全新的内容,但经过龙应台的大家手笔稍加渲染,变得有强大吸引力,令人读百遍而不厌。

我们通过读《目送》这本书,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现在我们的不懂事,父母有一天会老去,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尊敬父母,理解父母,不要让长大以后成为我们的借口,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一事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第2篇】

《目送》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写的一篇闻明中外的文章,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但我每次阅读时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仿佛紧绷的心弦被轻轻叩响……

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两次刻骨铭心的目送。

华安是作者的儿子,刚上小学的他是那么得稚嫩而又透着丝丝胆怯。他那时对于妈妈是多么依恋,可能他一辈子都不会明白,但作者却永生难忘。正如她所写:“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21岁的华安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这时的他好像与母亲不在同一个世界,甚至是——存在他人难以理解的代沟。母亲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站在路边,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这是一种心酸的目送。

对于我来说,同样身为一个女儿,也许感慨更多的是第二次目送。

作者读完博士后回到了台湾教书。一次父亲用一辆送饲料的小货车载她去上班,到了之后父亲把车侧门的窄巷边,对作者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直到父亲离开后,作者还愣在那儿,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罢。

每当我读到这儿,总会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嫌弃自己的父母贫穷、怕丢了自己的面子而在别人面前对父母只字不提又或是夸下海口的伪君子们感到羞耻。龙应台当时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都没有嫌弃自己的父亲,那他们有什么资格?父母把能给我们的都给了,我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人年纪大了总会被一些疾病缠身。年老的父亲身体十分不好,黄昏多半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作者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他。因为病情,父亲的大小便不能自理。有一次,作者发现父亲的排泄物淋湿了他的裤腿,她便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手帕擦净,即便是再脏,她也毫不在意。

那天,天空中闪着细细的雨丝,被风吹斜,飘进了长廊内。作者的眼前是一口巨大而又沉重的棺木,缓缓地往炉门内滑行——她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是家里的老二,有个姐姐比我大11岁。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的父母在同龄人的父母中年纪算是比较大的。他们总是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让他们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我总是一边微笑,一边点头答应着,但我明白——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来的更快。所以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时光,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孝顺父母。当然,也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的辛苦才没有白费,我才能对得起他们。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且行且珍惜。

【第3篇】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目送》中的一席话。龙应台用她温柔细腻仿佛微风般的文字,写下了这本《目送》。看完整本书,我思绪万千,淡淡的心酸和无奈涌上心头。每逢春节,爸爸和叔叔们都会回来过年。我想,这应该是爷爷奶奶最期盼、最高兴的时候了吧,毕竟一年一次的大团圆早已让人望眼欲穿。当年过完,儿女们又要再次踏上各自的征途时,他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袋袋的东西,那些袋子红红绿绿的,甚至带些淡淡的泥土味或鱼腥味,但是却很轻易地就装满了一整个车厢,也填满了我们的心房……车子启动了,我透过车窗回望,两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跟着车子,一直笑着,露出了参差不齐且发黄的牙齿,两只干瘦的手弯曲着悬在半空中缓缓地摇着,嘴里喃喃着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为什么在那温暖的笑容里我分明看见了点点泪光?那两个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慢慢地消失了……很多时候啊,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朝着前方大步迈。但如果这时候回回头,你会看见,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或是两个人,一直在注视着你,带着满满的不舍和期待,从我们到这人世,开始。

我也不禁想起自己,在家里,我总是低头玩手机或者玩电脑,不愿和她交流,她给我烧的青椒炒肉,我是多么不喜欢。偶然的一次,我看见她在厨房,仔细地将青椒一条一条地切开。夏日的厨房就像一个大蒸笼,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她额头上冒出来,但她却依旧不慌不忙地切着,直到把青椒切得很细很细。下锅后就更痛苦了。浓浓的油烟,呛鼻的辣味,整个空气都油腻腻的,额上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来。但她依然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味,最后再端上餐桌。那一次,我才明白她为我做的远远不止那一盘我认为极其普通、随意又不好吃的青椒炒肉,这一盘菜中,蕴含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她每一个细腻的动作,都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让我为以前只知嫌弃的自己感到羞愧。那一次我吃下了一整盘的青椒炒肉,她很高兴,也很诧异,欲言又止。我看着她,对她说:“很好吃,谢谢你。”

当我们渐渐长大,告别父母,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路上的艰辛,沿途的风景,都要自己闯,自己看。父母,就站在这路的开端,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摔倒,爬起,前行……眼里是经历大半生风霜后的不舍与不忍。他们很清楚这条道路上的艰难与困苦,他们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独自承受,独自疗伤。但是啊,成长,总要义无反顾;伤痛,更不可避免;而梦想,定要执着追求。

《目送》这本书,让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让每个人都心有所感。

“再多的遗憾都知不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的释怀与生命的和解。”让我们展开翅膀去飞翔吧,但不要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

【第4篇】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悟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第5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题记

渐渐地,渐渐地,我们走过了幼儿园,走过了小学,现在也即将走过初中。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认识一些人,错过一些人。即使这些人对我们很重要,却也只能看着他们离开,徒留自己在原地百感交集……

小学时,爸妈出门做生意。在一个雾气朦胧的早晨,我和爷爷奶奶一起送爸妈去车站。时间还没到,我们便在候车室坐了一会儿,气氛很是沉闷。之前在家中,当我得知爸妈要出远门,就固执地不肯和他们说一句话。

直至临行前,妈妈蹲下来抱着我说:“女儿,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到后来已经泣不成声了。我倔强地扭过头,不去看妈妈那泪眼婆娑的脸。可是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出来,待风一吹,凉入心底。

爸妈拖着行李箱走了。我看着他们的背影,忍不住跑上前去抱着妈妈,近乎哀求地嘟囔着:“妈妈,不要走,不要走,好不好?”妈妈轻轻地拭去我的眼泪,红着眼圈,哽咽地说着:“傻孩子,哭什么。我们又不是回来了。你这样叫我怎么放心啊?”我吸着鼻子,点点头,已说不出话。

在司机的催促下,爸妈上了车,在窗边坐下。我在外使劲摇着手,让他们放心。

我站在那,看着绝尘而去的车子,自心底泛起一阵酸涩。最终车子消失在远方的一片云雾中。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没有,一次都没有!难道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报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他们在无尽的心酸中度过吗? 

生活是由一次次目送拼凑而成的,唯有在一次次目送中成长,我们才能学会如何去珍惜。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