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读后感700字

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杰克·伦敦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笔下的《野性的呼唤》是一篇引人注目,内容丰富的中篇名著。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它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它讲述了一只叫作巴克的狗的传奇经历,深刻反映了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其主题耐人寻味。

巴克原来是法官米勒家的狗,后来被家中的园丁助手偷偷贩卖。由于它机智勇敢,力量强大,因此在与其它狗的争斗中屡屡获胜,从而成为一只远近闻名的领头狗。但利益熏心的人们把它卖来卖去,使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但它必须服从,因为人们手中的棍棒和鞭子是无情的。在一次次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巴克深刻领悟了“弱肉强食”这一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巴克也越发强大,身上的野性也悄然萌芽。

此后,巴克遇到了一个有爱心的主任桑顿。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它,慢慢消除了它心中对人类的警戒与隔阂。从此,它忠心耿耿,成为主人的得力助手,还两次救了主人的命并为他赢得了不少财富。由于身上存在野性,它也渴望到荒野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它漫游时结交了一只野狼,并在外面游荡,但它最终决定回到主人身边,但那一次它一返回营地,就发现主人被印第安人射死在河畔,狂怒之下它咬死几个印第安人,加入到了狼群。然而每年夏天它都回来一次,到桑顿葬身的河边发出凄厉、苍凉的长嗥。

桑顿的死,使连接巴克与人类的最后一根纽带断了,让巴克野性回归。纵观全书,巴克在法官家时,与法官的一家相处良好,以至于后来被熟人贩卖时还不知反抗,当它所信任的人却欺骗它,使它对人类绝望了。但桑顿的出现让它重新拾起对人们的信任,可造化弄人,桑顿在河畔惨死,让它彻底绝望了。“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巴克在河畔那一声野性的呼唤之中,充满着对利欲熏心之人的憎恶,也饱含着对主人的真切怀念,那情义让人动容。

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社会,人们依然没有认识到对保护动物这一做法的意义。偷猎者甚是猖獗,食用野生动物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人们忽略了对动物,对自然的关怀,只顾一己私欲,导致物种濒危,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和谐。在此,我呼吁人们能够去关怀动物,尊重生命,摒弃自己的私欲。“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只要我们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人与动物必能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必能更加和谐。

除此之外,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深刻反映了“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主题。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是无情的,世界是无情的,弱者只有挨打,遭致毁灭。书中“棍棒与犬牙”颇有象征意味。巴克一段段曲折、凶险的经历把“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所述如此,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呢?社会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只有掌握更多的本领,有更多的经验,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们不会同情泪水,只会尊重汗水。”我们中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付出,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屹立不倒,相反,软弱、乞求他人怜悯必将被积累的社会竞争所淘汰。

总而言之,这部中篇名著耐人寻味,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感悟。它带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思索。

“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

——后记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