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

在一篇篇颇有讽刺意味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批批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思想的不满。在他们的故事里突出了他们心中的愤怒的呐喊。

在这一本厚厚的书中,周进的形象深深的刻入了我的脑海里,刚出场他便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的形象。他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已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只得到薛家私塾中来糊口,饱受秀才和举人的冷嘲热讽。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他大半辈子都在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反而还饱受他人的嘲讽,他触景生情,悲愤一下子涌上心头,他的泪流了下来,一头撞在号板上。未能醒来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不禁鼻头一酸,周进仅仅是一个存在于书中的可怜的人物吗?不,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代表,他是一个缩影,世上有多少像他一样的人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那些人心里一定怀着和周进一样的悲愤。他们都是被封建礼教所害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鲁进的遭遇充满了不幸,却又无可奈何,这一切正是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和埋没人才所致。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王冕幼时生活艰苦。母亲让他去邻家放牛,邻居同情王冕就收留了他,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还不忘看书。一天他在放牛时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就特别想把它画下来,于是他托人买了绘画的工具开始画荷花,刚开始他画的并不好。但三个月后他画的荷花已然栩栩如生,于是她就靠卖画来奉养母亲,他出名后也不肯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从王冕身上学到许多,他起初画技不佳,但滴水能穿石,他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可以把荷花画的栩栩如生。可见坚持真的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只要不怕失败就可以成功,而它可以通过卖画赚钱后没有忘记母亲,可看出她的孝心。

母亲见王冕性情孤傲,做官可能会得罪人,让他千万不要做官,而他出名后隐居不愿做官,说明了他厌恶做官,厌恶官场,从侧面写出了官场的黑暗。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的讽刺小说,他集中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反映了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现实,说明了八股文,科举制的不公。不利与发现人才,反而摧残人才,埋没人才,加速朝代衰亡的本质,同时还揭露统治者的罪恶与虚伪,作品中写了一些人的故事与遭遇,但他们的遭遇无不反映出了封建礼教对人才的摧残,对社会的沉重打击,《儒林外史》中没有正面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但字里行间都透露了作者的不满,描绘那时社会的惨状。他们只是缩影,是千千万万怀才不遇的人的缩影。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我们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我们不必写八股文,我们的国家强大而民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祖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

【第2篇】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第3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这本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它通过描写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见识出了清朝这个“病人”这本书没有任何的主人公和情节的贯通全书,但它却通过科举考试来将各个知识分子和段落串联在一起,这也是这本书的妙处,同时地为我们构建出一个世间百态图。

作者通过用辛辣的语言揭示出的科举考场的方案和丑陋,同时又用浓厚的艺术风格将该书变成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统治阶级的丑陋风气和封建社会必将衰落的命运揭示出来,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那些庸俗的文人的讽刺。

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人物:一生只为科举中榜的周进和范进,贪图高官富贵抛下妻子的匡超人。仗义的杜少卿,具有反抗精神的沈琼枝等等。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的追求,也能看出当时世间百态。

书中那些经典人物在他们身上反映的各种性格,其实无不直视着当今社会的我们:贪图享乐的人、庸俗的人、仗义的人、勇敢的人等,他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的人性。

该书中有许多的人物,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思。王冕他出身寒门,七岁时丧父,只靠母亲把他拉扯长大,十岁时又缀学去放牛,但命运没有抛弃他,他通过自学学会画画,解决了生计问题,平时又读些书自学成才。但他十分的高雅,不去报考,只在乡村自由的过日子,后来他对官府那些仗势欺人的差员老爷的恐吓,他并没有害怕,而是勇敢的去面对。面对高官的诱惑,他淡泊名利。他的一生洒脱不羁十分自由,再看看当今的我们,不是为生计奔波,就是为名利去烦神,同时王冕的气度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耿直、高雅,又孝顺。

再看看书中另一个经典的人物:范进。他是作者倾力打造出来的一个人物。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范进在中举之前,他是悲惨的、自卑的。但在功名利禄前,他那丑恶的灵魂暴露出来了,全然不顾家里老母亲和妻子的饥饿。中了“亚元”后,竟然疯了,还是丈人胡老爹一把掌救了他。中榜后,范进的生活简直鱼跃龙门!这就是为什么范进如此痴迷于科举名利。这也是对社会追求名利之风的深刻写照,令人深思。

《儒林外史》这本书他的思想极其深刻,使人深思,同时他用夸张的手法和及具有讽刺性的对比,写出时代的悲处,令人赞叹。不得不说,他是一本好书!他的光彩将照应后代!

【第4篇】

范进中举

——记《儒林外史》有感

“中了!中了!”一位老人欣喜若狂地喊着。

集上,庙门口站着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直裰,面黄肌瘦,花白胡须,披散着头发,满脸污泥,破毡帽也在飞跑中丢了,鞋都跑掉了一只。众人和邻居围观上来,一瞧,原来是胡屠户女婿--范进。

《儒林外史》讲述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有淡泊名利的乡间才俊,落拓失意的科场举子,还有腐败的官僚、冒牌的侠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主要通过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和众邻居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范进中举,可怜可悲可叹。

范进因去乡试,没有盘费,走去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吃起天鹅肉'来!阅览到此,片刻停顿,心中泛起对范进的怜悯之心。平复心情,往下读,胡屠夫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醒了,胡屠户看时,把个巴掌迎着,再也弯不过来,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这段话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心理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认知是愚昧、迷信的,封建社会的精神文化的贫瘠。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开水灌之,爬起,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段文字运用了动作描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反映了封建社会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贪婪,丑陋的形象,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可悲也。

“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馀次”。童生,进学,举人,范进求学路上,一路走来,一路坎坷,越败越战,越战越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生中最繁华的青春时间,全部耗在考取功名录上。讽刺而可叹。

掩卷深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文化保障。“双减”之下,监管护苗在行动,快乐过暑寒假,别有一番风景。 假期,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体育和艺术类课程,参加走近大自然奥妙之旅,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强国复兴有我,一起向未来! 

【第5篇】

赏历史文学,悟科举变革

——《儒林外史》读后感

首次得知《儒林外史》这本书还是在一个关于《范进中举》的讲座之后,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不明白和不清楚。当我再次颂略全文的时候我明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揭露封建社会的伟人。

这本书把我们带回了当时的暗黑时代。自明朝建成后,朱元璋就颁布了许多科举制度:内容仅限《四书》《五经》,写章只可运用八股文,而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固思想。但考生为了能够被录取,只可死读。

50多岁的范进就是其中一位。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冬季还穿着单薄的衣服。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因受抬居,应试及第。他过度兴奋却变成了一个疯子。

我深深地为这位学者感到遗憾与同情。他仅仅是一个热受科举的知识分子,却受到封建教育的毒害。他将自己一生的青春时光全花在科举上,将取得功名定为唯一的目标。

但往深处想,范进虽然中了科举。财富变得丰厚,地位也变高了,但他的灵魂早已被科举吞噬。我常常想:他们为什么这么执着。为了名声?为了利益?我可以肯定地说:没错,就是为了这些而变得无可救药。

也有些人不满于这种规定,退出了科举圈,但又被众人误解的 名士——杜少御,看重道义,对达官贵人嗟之以鼻;虞博土,谈博泊名利,进士后却丝毫不留官场。虽然这样,但还是有人对他们并不理解, 特别是杜少卿,他被高大人称为“杜家第一败子”,而原因就是没有中举征官。唉,科举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太重要了,《范进中举》就是个明摆着的例子。

那么科举这么重要,我们分析一下科举,就能知道科举的受革与发展了。首先,科举从自身上就有毛病。批改范进卷子的周进曾写过一句话:他的文字得看好几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处。由此可知,并不是范进不行,而是批卷的考卷,冤屈了此等人才。此话揭露了利举的漏洞之大。

作者吴敬梓慷慨善良,但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他前生富饶,后生贫困。 旁人多次请他参加考举,他都拒绝了。他的书桌下有八根股绳,每根都绑上鼻虫,就是“八服象文“之意。

当我再次翻开《儒林外史》时,我是觉得多么可笑啊! 

【第6篇】

传承薪火,弘扬文化

中华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文明积淀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粹,成就了“经史子集”的文化大观,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气质,对现代青少年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精神与心灵上的巨大洗礼。清朝时有一本堪称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儒林外史》,它是由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所历所闻为写作素材,用素朴和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读书人的生活。小说假借明朝为背景,实则上描写的是清朝康乾的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

《儒林外史》与一般的章回小说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要人物。作者在这一本书中用洗练的白话来描绘出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不仅有娄氏兄弟、严贡生这等迂腐丑陋的假儒士;也有像庄尚志、杜少卿等不慕富贵、心胸豁达的真儒贤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范进与王冕。

范进,他本出生寒门,却一心想要中举,可到了五十多岁了却还是一个童生,可他竟不管家人是否能够吃饱,依然继续考试。偶然有次在周进的抬举下成功中举,当他在家里听到这一消息时却喜不自胜,使自己变得癫狂,最后在胡屠户的一个巴掌下清醒过来。范进中了举后,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而他的母亲也因为张静斋送来钱财和房子后,高兴而被痰闭住气而死。

而王冕与范进则截然不同,他出身贫寒,七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他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而他也靠这门手艺,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他也因为善画荷花,被一位知县邀请,可他却连忙收拾东西离开了家乡,直到有次看到一群难民想起了母亲,才重新返回家乡。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而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王冕也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主学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不畏强权。

然而如今的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此书中迂腐的现象。可是,我们却常常看见家中大人为了让下一代能够提高成绩,报各种班让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地读书学习,有些考上的学生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学生想不开就跳楼自杀。现在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书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