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皮船》读后感450字

【第1篇】

《桦皮船》读后感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只见一个男孩划着桦皮船,船后跟着一群柳根鱼。 荡起的波浪一圈又一圈地扩大,直流我的心中......

自从沈阳来了一个爷爷托布,使乌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爷爷托布的身上背着一条他亲手制作的桦皮船,乌日对传承至今的桦皮船制作技艺充满好奇。每天单独相处,乌日与托布便渐渐熟悉起来了。托布教乌日说鄂伦春人的语言,与乌日聊起阿哈和红九,还带乌日去东陵公园驾船等等。使乌日对世外桃源般的鄂伦春族栖居地无比向往,渴望成长为在山林中自在行走的鄂伦春少年。但事情突变,乌日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十八站,乌日偶遇一位叫李阿哈的爷爷,骗子李阿哈便假装成他爷爷带着乌日做事,上了火车。中途,李阿哈多次帮助乌日,替乌日交出各种费用;乌日也结交了不同的乘客,老奶奶、毛驴姑娘等。他尤其对李阿哈深受感动,可如今面对沼泽地里的阿哈,乌日不知所措,只能用石子敲打泥面。后来遇上了托布,他们俩一起将李阿哈救了上来。

来到大杨树--塔河,乌日便已来到了新的境界,他欣赏了这里独一无二的风景,学习了当地与众不同的知识文化,吸引了众多陌生人关切的目光。托布与陌生人比赛喝酒,与日与别的小孩玩摔跤。一路上,惊险与幸运相随,感动与欢喜交织,与日也成为了一个勇敢,乐观,并且充满热情的少年。

山上的撮罗子历经风雨,山下的呼玛河奔涌向前。男孩乌日第一次驾着桦皮船驶向心灵的故乡;爷爷托布遥望群山,向久远的过去深情道别......最后,托布悄悄告诉乌日,他的名子意思不是黑太阳,而是山。

合上这本书,我便又见在那河里,有一群柳根鱼跟着一条桦皮船。那条船漂呀漂,向着大海出发。在我的心里,那一层层的波浪又开始扩大,仿佛在这里,也有一条船,并且是桦皮船。 

【第2篇】

这个暑假,老师推荐我们看《桦皮船》,我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感动。《桦皮船》以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讲述了鄂伦春人的民族变迁与文化传承,以日常琐事替代了宏大叙事,以儿童视角消解了时代洪流,却令人有种初见驯鹿回首的感动。

爷爷托布从黑龙江十八站来,他曾经是一位鄂伦春的猎人,带来了一条桦皮船,为生长在沈阳城的男孩乌日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呼玛河涨水,冲坏了马圈和狗舍,爷爷的马和狗丢了,爷爷走了。乌日决心带上桦皮船,陪托布一起渡过难关,不告而别的男孩独自踏上了奔赴大兴安岭腹地的列车。

老人托布和众多普通的中国爷爷一样,在父母忙于工作的时候,从乡来到大城市下承担起照看孙子的责任。有了爷爷的陪伴,乌日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因为有了会做桦皮船、会划桦皮船的爷爷,平凡的乌日成为了同学们中的焦点人物。托布爷爷却并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对故乡的惦念中时常在梦话里说起鄂伦春语,激起了乌日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乌日对本民族的认识,正是由桦皮船的实物到桦皮船相关的民族语言,再到追随桦皮船回归呼玛河,最终架起桦皮船回到爷爷的山顶胜地——代表家族与民族之根的“撮罗子”,一路有关桦皮船和祖孙二人的故事,仿佛成就了一段平凡却充满灵性的“呼玛河传”。

这是一本能让小读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书,也是一本能让小读者在精神世界得到锻炼的书。书中的少年在远行,他们的目光往往越过日常生活的篱墙,追求的是一个充盈着诗性与哲思的精神栖息之所。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人,而是生存、生活在社会中实实在在的人,无论是坚韧质朴的鄂伦春族老人,迸发出惊人的成长力量的少年乌日,还是完成心灵救赎的李阿哈,都让读者倍感真实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