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林茅屋菜地说话

山路拐弯处

——听那竹林茅屋菜地低声说话

每年回老家过年,都会碰到他们这对老夫妇。他们是父母老家同村子的老乡邻,与我家并不是亲戚,但父母一直都称呼他们为“幺公公,幺婆婆”。

幺公公幺婆婆家就住在山路拐弯处那片竹林旁,很老的土墙旧瓦房,破旧的木格窗上,贴了薄薄的白色旧塑料薄膜用来挡风,也都有些处被风吹破了,木扳门上的年画,已褪成灰白色。

老瓦屋前有一个小鱼塘,听爸妈说,以前还养些鱼,但老人们年纪大了,做不动了,也就没养了。每当经过鱼塘,我总是要看看,可是那水面上除了浮着一些风吹落的竹叶,就什么都没有了。时不时,水面上冒些小水泡儿,弟弟就问:“姐,你说鱼塘里还有鱼吗?”

“还有吧。”

“哇!真好!”

其实我知道,这里面其实已没什么鱼了。

爸妈说,他们老两口一直就靠着卖点菜来维持生计。

每次赶场天,路过他们家时,屋门早已是上了锁,院前只有他们养的一些鸡鸭在那里觅食。爸妈说,逢场天,他们早上五点多就去了场镇的街上摆菜摊,一直要到晚上才回来。“那他们白天吃饭没?在哪里吃呢?”我纳闷,爸妈摇着头,什么也没说。

我在赶场时看见过他们。他们的地摊就在场口旁。无论刮风下雨,天热天冷,他们都坐个小木凳,在那里一直守着他们的菜摊。每当有人在摊前停留,幺婆婆就会颤颤颠颠地站起来,脸上堆着谦卑的笑,高兴地问:“妹儿,要啥子?”一边使劲从兜里拿出一个旧塑料口袋,里面装着些零钱。然后她会常常还没等幺婆婆开始推荐她的菜,人家已经走向另外的菜摊了。幺婆婆会失望地抖抖口袋,随即又把它揣进罩衣中间的口袋中,那个像叮当猫一样的口袋,然后又坐在木凳上守着自己的菜摊。“爸,他们的儿子呢?”“在外面打工,有几年没大回来了。”

去年我爷爷八十大寿,很热闹。家里的父辈兄弟们都各司其职,买菜的、订酒席的、应、迎客人的。我爸妈刚好负责买菜。“爸,这菜就买幺婆婆家的吧?”爸点了点头,不知为什么这个建议被大人采纳,我心里一阵轻松。当我们去幺公公家时,他们很讶异,听明我们的来意后,老人又很高兴,忙着立即就带我们去田地里看菜。因为天晚了,看不清,怕老人在地头磕磕绊绊不方便,我爸就说,明天吧。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再去时,没想到两位老人已经把菜从地里收回来,并分类码好,就等我们来了!爸妈和他们说菜钱时,我就独自坐在木凳上,看到墙上挂了好几幅他俩的旅游照,还有家庭照片。幺婆婆看见我在张望照片,就自豪地对我说那些都是他们儿女带他们去北京旅游的照片。说时脸上还洋溢着幸福,两只眼睛透着光亮。幺婆婆叹息道:“还不知道他们今年回不回来,我孙儿是不是又长高了。”

告别他们离开后,我走了老远,一转身,看见他们仍站在门口,在夕阳的霞光下,那个拐弯处的竹林旁......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