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感悟500字

【第1篇】

忠贞不渝

一《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一书,意在警世,颇得主义谲谏之义。其描写炎凉世态,纯从阅历上得来,警世小说,而能不涉腐气,断推此种。”一邱炜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儒林外史》更是熔铸作者大量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经验,人物栩栩如生,无愧于“清之讽刺小说”。小说使用纯熟的白话文进行写作,庄谐杂出,令文人所敬仰。

书中介绍人物之多,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但这其中最多的是儒生,有王冕如同他所画的荷花一样高洁傲岸,他不愿追名逐利,与世俗同流合污;有范进屡试不第,一朝中举,突发癫狂,对科举考试所获得的名利的执着追求令人瞠目结舌;有严贡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与旁人争执不休,霸占亡弟家宅的行为令人厌弃。其中书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杜少卿。他虽然靠的是祖上基业,但却不失凤四老爹的忠贞,不输杜慎卿的情谊,不逊于匡超人的孝情。尤其是在泰伯祠刚筹办时,杜少卿回到南京后便为泰伯祠捐了三百两银子,这体现杜少卿心胸气度宽广和毫不各啬。

杜少卿让我想到,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需要有他高尚品质和忠贞不渝。在我们社会中,军人是我们身边最忠诚的人。他们忠于人民、忠于社会、忠于党、忠于国家。让我们在这个战乱纷争的时代,才得以和平生活、安居乐业。正是军人和国家的保护,我们才能在阳光下快乐的成长。最近“佩洛西访台”这一事件发生后,军人们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维护国家的的主权,保卫着我们中国的领土,保卫着这一方静土。正是由于军人提供的保护,才能让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问题”终会解决,国家终会完成和平统一大业。

今日再读 《儒林外史》,不仅读趣味横生的故事,也读在利益面前的众生百态;读镌刻进历史的警醒,也读未来的人生航向。

【第2篇】

行路难

一一读《儒林外史》有感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功名富贵总是虚无缥缈,读书人费劲心思追求名利,实则却是在虚度光阴。

《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读书人因科举制度而变得精神麻木,追求名利。如果说鲁迅眼中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存在,那么《儒林外史》中的封建科举制度则是害人。读书,本是一个对知识探求的过程,却有人因为功利而走上歧途。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范进中举》和《严监生病故》的两则故事。

和书中淡泊名利的王冕相比,范进是一个对功利渴望的人。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之后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而与之相反的王冕,聪明勤勉,不畏权贵,不愿求取功名利禄,他身上的品德是格外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浮名薄利间。

提起严监生,不由得想起“吝啬”二字,严监?在临终之际,竟为了两茎灯草而不忍这么咽气。明明家里的粮食都多到吃不完,与其说这种行为是节约,不如说是吝啬。然而他病故之后,家里人却不顾他的死,不安排丧事,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淡漠、世态炎凉。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复间。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大的成就,而是当你迷茫无措的时候,有一种支撑你的内在的力量。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像范进一样的渴望,像严监生一样的吝啬,但是真正引导着我们还是对知识的追求,而不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望,对财富的垂涎。

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摒弃淡泊名利的品德,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摒弃宁静致远的品质。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第3篇】

书中自有黄金屋

__读《儒林外史》有感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读书亦是如此。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本书——《儒林外史》。乍一看好像平平无奇,随着越来越深入其中才发现,这其中竟然蕴含着如此之深的隐喻。

在书中有着“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童生范进二十岁就应考了,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考中后还高兴地发疯了,不免心生凄凉之感,最后被打了嘴巴才清醒过来。范进将大把的时间全都用在科举上,这背后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晓,多少个日日夜夜,一次又一次地落榜。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多害人,很多考生为了应考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夹带字条,请人替考成为了他们光宗耀祖的途径。科举考试是一把双面刃,因为科举考试虽是读书人的向往,也是唯一一个改变命运的方法。

作为小学生的我,努力学习是我一直要做的事,还好我生在新社会,国家给我们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能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就算高考落榜,还有很多的机会给我们选择,本着不忘初心,立志做人,耿直做事的原则,不会学书中的牛浦郎偷名狗盗,爱慕虚荣;不会学娄公子不学无数却装腔作势;也不会学王惠的做人处事。当王惠上任南昌知府后所做得第一件事竟不是照护百姓,也不是发展农业,而是打听地方人情与特产,询问案件可通融之处,搜刮百姓银两。王惠很好地展示了清代大部分官员的贪婪,不作为,令人厌恶。

这本书还很好地描述了清末时期的现状,懦弱、腐败、黑暗的官场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本来应该从科举中脱异而出得人才,却得不到平等的官职,因为卖官、买官的人不计胜数,所以才会有如此的结果。

《儒林外史》是一本独特之书;是一本现实之书;也是一本讽刺之书。鲁迅曾评价这本书道:“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威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第4篇】

《 儒林外史》读后感

应好友推荐,我在暑期读了由清朝吴敬梓所写的一本文学巨著——《儒林外史》

起初只是粗略的翻阅一下,可能是好友介绍的太过精彩,翻阅后我只觉得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并没有好友说的那么精妙绝伦。

可当我再次拿起那本《儒林外史》仔细钻研,却发现它别有洞天,着实耐人寻味。

在阅读时,性格孤傲、孝顺懂事的王冕;皓道穷经、醉心功名的周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的范进;刻薄吝啬、贪婪霸道的严贡生;淡泊名利、扶危济困的杜少卿……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仿佛能透过这些行云流水的文章看到:王冕拒赴官约时的蔑视权贵,周进一头撞上号板时落魄,范进五十四中中举时的癫狂,严贡生抢夺弟弟家产时的贪婪,杜少卿大醉宴高明时的豪爽侠义……都让我印象深刻。

一书截止,我那颗随着书中的情节而上下起浮的心突然静了下来,静得像一滩水,可书中的那些精彩引人深思的内容却早已深深的嵌入脑里,挥之不去。

谁能想到这本文学巨著竟是一位三十岁的人在家道没落,用尽二十年光阴所著。

《儒林外史》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揭露了当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