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朦胧

总有一个迂回,无论春秋几何,

兜兜转转又有了开天辟地的懵懂。

--题记

跨进佛堂,正中央一块大匾,上书“心明眼亮”

却是眼亮,才有心明。

是一种禅境,是一种心性。

可是在社会扭曲的浪潮汹涌着袭来的时候,许许多多饱经岁月洗礼的人们,不懂得以时间打磨的眼亮,守住那份微小可贵的心明。门户洞开,任凭人性中最丑恶的部分被粗暴地挖掘。

浮华下的孤寂,朝云倦涌,老人叹息。

吾辈虽朦胧,始龀愿成松。

我愿以清亮的眼睛相信,社会笔直地走下去,也终有一天,会回到原点。

(一)

我也曾是一个心明眼亮的稚子,却总想踮起脚尖走向成人世界,看着它最真实的一面。

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我一度相信童话,然而苦苦等待多年依旧没有驾着彩云的仙女来为我实现愿望的的时候,我迷惘了。

于是,小小的我放弃了等待,决定通过父母的眼睛来被动接受这个世界。我以年龄做屏障挡住心灵的诘问,苍白地安慰自己,我还小,可以躲在世俗眼光的背后,不必面对世界的林林总总。我不再相信童话,像佛教徒恭敬地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一样,我虔诚地跟随着父母的足印,他们以耐心的话语和慈爱的微笑,一步步将我引向社会普遍赞誉的目标。我陶醉于立下每一个里程碑的喜悦里,渐渐习惯了把他们的目光变为我的目光,将他们老成的气息融合到我的举手投足里。

可我还是应该满腹好奇地看待这个世界的年龄,豆蔻年华,世事都还像新生儿般微睁双眼,只有真正把握自己的态度,才是对这个年龄最好的诠释。

时光摇拨少年的成长,如果可以,我愿永不捅破那层隔开了少年心灵与世界的面纱--因为这样,我那心明,那苦苦挽留曾袭我以郁香的少年的心明--就要离开,带我进入成人世界了呀。

我辈虽朦胧,却是值得永远珍惜的、多少人心向往之的朦胧。

(二)

生命是一个轮回,可我在生命伊始,就感受过死别的创痛。

白衣,白纱,纸花,纸马。

年龄极幼,也许大脑也尚不完善,只是吃着手指默默扫视大人们红肿的双眼,不明白这些平时逗我笑的熟悉面孔为何都蕴藏着深不见底的哀伤,有来客肃穆的行礼,大家更是齐声号哭,一旁的祭品被推到火盆里,火苗猛然蹿高,凶狠的舔食着,原本如艺术品的它们赫然萎缩成一团灰烬,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正是吃母乳的年纪,饿的哇哇大哭,姥姥抱着我给一袭白衣红肿双眼的妈妈,我却哭的愈发厉害,挣扎着不找妈妈。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畏惧白色,从来不用白纸折花或小人,我怀揣着内心的恐惧,感觉纸花纸马的诞生就象征着死亡,我以婴儿的眼光见证的那场葬礼,为我深深打上了“失去”的烙印。

渐渐长大,明白那些纸花纸马人们送给故人的礼物,人们依仗灵魂升天的的说法,托袅袅青烟,实现他们与已故亲人交流的念想。

我也在时光中了悟,死亡,原来是每个人一生中必有的一课,它的终将到来教会人们面对未知的痛苦,谁也不知道死后将去往怎样一个世界,只有珍惜当下,努力把自己的人生经营的充实而幸福,不必纷扰,不必争抢,不必计较。

也只想维持那一份纯真梦幻的朦胧。

(三)

人的成长本身就是“眼亮”的过程,时光的打磨使我们的阅历和理解能力一步步加深,最后看清了社会的本质。一部分人因“眼亮”而有了“心明”--可是,这“心明”是痛苦的“心明”。是成人的“心明”,见识了丑恶而饱经沧桑,却无力改变这丑恶的“心明”。另一部分人在“眼亮”之后,选择了适应社会的浪潮,尽管有着最高洁纯净的社会理想,却为了站稳脚跟,不得不随着波涛起起伏伏。少年的阅历不深,还未有“眼亮”,可是有着无比珍贵的“心明”--是人们生来就有的、对“善”无限博大的理解啊。只是随着“眼亮”,这份“心明”也消失不见了--那么,我可不可以永远保持着少年朦胧却纯净的眼光,守住那份不足挂齿却又价值连城的“心明”呢?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